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静夜思(亚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2日09: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亚 楠

  亚楠,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高研班学员。现为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新疆散文诗学会主席、伊犁洲作协主席,1985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诗等作品,迄今已出版诗歌、散文诗集6部,计有100余万字,多次获得全国诗歌、散文诗奖。

  这些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始终被一种莫名的激情推动着。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生活琐事多么令人生厌,但我总会在静夜里让自己安静下来,读书、 写作——就像读书人特有的秉性那样,徜徉在语言的迷宫里,洞察世事,感悟人生。而这含英咀华的过程,使我的心得到了历练。就在或忧或喜、心驰神往间,也让 灵魂得到救赎与安宁。

  所以,每当夜深人静,我就沉浸在诗的王国里,苦思冥想,并在语言的天空纵横捭阖,试图让词语结出诗的果实。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很显然,静 夜的功课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抓住灵感,从而完成语言的淬火。不管写诗还是写散文诗,其本质都是要在寻常中发现独特,发现微小的颤音所折射的现实力量。这就好 比我们从一滴水中感受大海的律动,也可以由扇动的翅膀预言正在集结的风暴。而这样的过程,无疑就是对心智的锻压与灼烤,从中自然就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因 此我更愿意做这样的尝试和探索,以期完成一次词语的朝觐。

  当然,这仅仅是从语言层面上说的。就我的创作而言,注重创新,固然是我的一贯追求,但由词语惯性的思维定势中突围出来,毕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 事情。我很羡慕荷尔德林、波德莱尔、兰波、曼德斯塔姆这样的诗歌天才,他们对语言的超强敏感使我相信,诗人完全有可能颠覆语言的宫殿。

  而我所能够做的,即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从地域角度上看,新疆广袤的土地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里的山川、大漠、草原、戈壁、绿洲,都 拥有无限宽广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纵深。由此呈现出来的神秘气息及陌生感,往往能够让人们在一种全新的视野与体验中获得阅读的满足。所以,我总是朝着这一目 标,虔诚地俯下身来,并让自己在认知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比如我现在的诗,以及过去创作的大部分散文诗,都在这些方面做了力所能及的摸索 和尝试。

  我一直有意识地关注地域化写作所呈现的现实场景。也就是说,当下那些具有地域写作色彩的文本,都肯定在我关注的视野之内。这是因为,我总觉得写 自己熟悉并热爱的事物,要比写那些不熟悉的更加可靠。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许多大师的优秀作品,早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证。那么,唐代边塞诗,以 及新时期以来的新边塞诗创作,都为自己的时代奉献出不少优秀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西部诗歌的逐渐复苏,西部一批优秀的中青年诗人,在传承边塞诗历 史文脉的同时,也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崭新领域。

  这样便给西部的诗歌创作注入了一缕清风。很显然,伴随时代的足音,西部诗人在寻根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视野不断扩大,并且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审 美体验,揭示西部大地多元文化所呈现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像沈苇、娜夜、叶舟等人,他们视野开阔,认知独到,总是以诗人的情怀关注生命,感悟人生。在西部的 苍穹下,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这片土地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思索、追问、探寻,从而使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我认为,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和成 就,完全能够代表中国诗歌的重要一翼。

  在这种认识和精神指导下,我的诗歌及散文诗一直都在坚持地域化意义框架下的写作。并且迄今为止,我的创作中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也基本上都与我所 生活的西部大地有关。因此,我更愿意人们把我当作地域文学的守望者。当然仅有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创作绝不会有什么固定模式,虽同在一片土地上,其创作风 格也会有所不同。但我相信,殊途可以同归,只要热爱并辛勤劳作,并拥有足够的创造热情,就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眼下,我已经进入了创作的活跃期。我明白,有时愿望与现实并不能达成一致,但这又有什么要紧的?就我们每个人本身而言,只要我们一直坚持朝前走,不断求索,并把热爱变成信念,我想,即使无法抵达众人期待的高度,也会获得足够的欣喜和温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