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他用生命诠释中国文化(王小宁 谢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1日12:35 来源:人民政协报 王小宁 谢颖

  国学泰斗汤一介先生辞世

  他用生命诠释中国文化

  9月9日晚9时,著名哲学家、国学泰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辞世,享年88岁。根据北京大学汤一介先生治丧办公室发布的讣告,汤先生的灵堂设置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108室,9月11日至14日接受吊唁。9月15日9时,汤一介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工作人员正在加紧整理先生的简历、资料,其他筹备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

  一生恪守“有容乃大”

  著名学者、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陈鼓应先生刚刚到京,昨天上午得知汤一介先生去世的消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几度哽咽。

  陈鼓应说,他正在着手整理和汤先生有关的笔记及资料,他与汤先生交往密切,感情深厚。他上世纪80年代自美国赴大陆讲学,“大陆的第一个聘书是他送我的。”陈鼓应说,汤一介先生是一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学者,他秉持“有容乃大”的学术精神,在他的主持下,80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团结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文化人,为学术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陈鼓应指出,汤一介先生家学深厚,不仅对儒学有相当研究,在佛学、道家哲学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带过的不少博士,都是研究道家文化的。”陈鼓应对汤先生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我本人不是留美派,学历没那么‘硬’,我当初回到国内教书,有质疑的声音,但汤先生还是把我留下来。有一次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开会,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他的一生最重要的是‘有容乃大’。”

  陈鼓应先生认为,汤先生的另一个特点是爱国,“他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的人。有一次,梁思成的公子梁从诫告诉我,金岳霖先生的遗嘱第一条就是感谢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民族危机的问题。我后来向汤先生求证这件事,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汤先生告诉我:‘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的。’”

  知行合一,致力于文化复兴

  “就在半个月前,我们还通过书面材料向汤先生汇报了‘儒释道三教关系史’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他勉励我们要把课题好好做下去。”想到再也聆听不到恩师的教诲,汤先生的弟子、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广保难过得心情久久无法平复。

  1986年,汤一介先生提出在哲学系将“中西打通”,他亲自主持开办了北大首个中西方哲学比较博士班,培养第一批系统学习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理论的博士生,张广保就是其中之一。张广保说,这源于汤一介先生开阔的学术视野。“汤先生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认为中国文化应当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通过中西文化交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他重视西方的诠释学,希望能够创造中国的解释学。”张广保说。

  张广保目前正在研究的重点课题是“儒释道三教关系史”,这是两年前汤先生的部署,尽管那时汤先生已身患重病,但仍一直密切关注课题的进展情况。“汤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旗手。在汤先生心中,传统文化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要为之倾注大量心血的工作。”张广保说,比如编纂《儒藏》,既要整理校勘文献,又要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诠释,工作繁重,汤先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中国经学史”等一系列课题,都是重要的学术贡献。

  “一介书生”的使命感

  在汤一介先生逝世前3个月,北京大学举办了《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发布会。尽管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汤先生还是坚持出席会议,他表示,“必须继续努力,把全本完成。”“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这个工程来尽我的力。”而在此之前的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看望了汤一介先生并向他了解《儒藏》的编纂情况。

  《儒藏》编纂工程是2003年启动的一项国内最大的儒家典籍系统收集编纂工程,这项学术工作史无前例,全本《儒藏》拟收录的历代中外儒家典籍文献将达6000种!《儒藏》工程启动之时,汤一介先生已近八旬高龄,但他秉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一介书生”的使命感,毅然挑起了这副文化重担。他多次表示,“编纂《儒藏》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在这即将到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夜,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继往开来,创建中国新的文化,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广大读者能了解和利用的儒典大文库。”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副主任杨韶蓉透露,汤一介先生最惦念的就是《儒藏》,他希望《儒藏》工程能做下去、做好。“我们一定会在国家的支持下,早日把《儒藏》全本完成,完成先生的遗愿,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杨韶蓉表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