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享乐或批判:两种看电影的方式(纪晓楠)

——评王小鲁《电影政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1日12:04 来源:北京日报 纪晓楠
    《电影政治》 王小鲁著      东方出版社出版 《电影政治》 王小鲁著 东方出版社出版

  这是影评人王小鲁继二〇〇九年作品《电影与时代病》后的又一力作。这些文字其实也是他的旧作,他在前言中说到,每当回忆往事,总感觉“今是而昨非”,总觉得过去的文字不值得看,这其实也是一种病态。当现在重新仔细翻检,发现过去的文字仍然对于电影的历史具有穿透的价值。事实上这本书是思想与行为的高度配合,是电影本体与社会政治的相互碰撞,这本书的文字为电影史论做了某种升华。

  如书中所言,《电影政治》这本书其实是一些电影政治实践的个案集锦。这里说的政治,并非宏观意义上的自上而下的驭民之术,而在于日常生活之间,在电影叙事的每个细节当中。电影在塑造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社会观念,给予观众某种特殊的趣味性时,也把电影创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有意无意地灌输给了观众,它影响了观众对于社会的态度和自我的理解。这正是电影政治的奥秘。本书作者王小鲁是一位电影学博士,也是经常在报纸上发表独立电影文化评论的专栏作家。其对中国影像,尤其独立影像的着力探讨在本书中有深刻的体现。本书对于中国近二十年电影史的一些关键案例进行了剖析,其中也包含了对中国独立电影人的采访。这些文字在享有自己独特广度、深度与硬度的同时,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历史和未来发展前景,都提供了见证与公共探讨。

  我们可以说一下本书的具体内容。第一辑其实是对于一些西方电影公案的研究,这些公案不仅仅属于西方,也属于中国。由于外国电影DVD资源在2000年以后在中国盛行,有一些电影成为强烈影响并深深迷惑中国电影爱好者的文化现象。比如作者剖析的帕索里尼的电影。意大利电影导演帕索里尼号称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一位艺术界的社会主义革命家,他在对社会中的恶进行控诉的同时,对这种恶的呈现也增添了必要的美学成分。王小鲁分析了这个现象的必然性,也在书中指出了帕索里尼电影的某种理性化的特点,即为了表达观念,将电影人物的主体性抽空。电影人物匆忙地来到电影中,似乎就是为了“帮助作者证明什么”,他们的形象“缺乏饱满的自足性”。本书还对电影史上对于希特勒的人物形象呈现进行了讨论,还对希特勒的“御用电影人”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的美学创作和政治意义进行了分析。此外,本书还有一个专辑是关于性别话语的,它涉及了酷儿电影和女性主义电影。作者以富有游戏感的笔墨对电影里面的性别话语实践进行了批判和调侃。作者认为性别话语是阶级斗争的一个变种,是它的深化与细化,也是社会激情和斗争力量的消耗与分散。

  本书在三个专辑中都对中国电影进行了观照。在第一辑中有一篇长文是关于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观念变迁的。它对9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去政治化”的讨论,予人深刻的印象。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擅长记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有明显的去政治化倾向,虽然那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政治”,但是由于这些作品对于个人生活的解释是不全面的,所以那只是中国文艺创作者的权宜之计,不能作为普遍的创作价值取向来对待。在性别话语部分,作者也以一些著名的电影作为案例,回溯了中国电影的性别意识的发展。说到底,这些都是对于电影政治的具体痕迹的呈现和分析。

  本书最重要的章节是关于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电影的讨论和对话。这些文章有的是针对某一个导演的,有的是针对90年代以来电影文化现象的。将这些文章并列来看,可以说它们对中国90年代的电影文化史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表达。对于第五代导演的转向,在作者和郝建、彭小莲等人的对话以及彭小莲电影的评价中,都有所涉猎。身为文化儒者的第五代导演还未完全退出大众视野,第六代导演的独立风格已经悄然而出,且越做越猛。是对抗还是对话?是寻找中间值还是全盘否定然后放弃当下中国的话语空间?作者认为,第六代导演在从地下走向地上之后,虽然在电影叙事上必然有所妥协,但是他们还是携带了一定的独立气质,并且丰富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面貌。作者认可交流,也认可一种中间领域的存在,对于排斥一切对话,从而彻底无法进入公众视野的电影实践,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赞成和认同的,但是并不认为那是唯一有价值的电影实践。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行动同样可贵。

  本书还部分地解决了中国独立电影历史上的一些公案问题。比如独立电影之“独立”的意义,作者认为这个“独立”与晚清之后,梁启超等人所说的“独立之德”一脉相承;在与王小帅和张元导演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中国独立电影的起源”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不应该是1990年的《妈妈》,而是1993年的《冬春的日子》更有资格作为中国独立剧情片的开创之作。

  正如《电影政治》前言的题目:“我仍然对世界抱有警惕,而不曾享受它”。这是作者对于电影的看法和态度,对于电影仅仅做享乐主义的观看,还是带着警惕,带着一种充沛的批判精神去观看?这其实是两类观众,一类是普罗大众,一类更多是学者或者知识分子。在这方面,电影研究者往往会对电影的生产和传播等各个环节做系统的观察和评价,他们发现了更多的文化秘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