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有棱角的碎片(毕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0日10:45 来源:解放日报 毕 亮

  陈歆耕先生的文化随笔,遇到都不会放过,在每期必读的《文学自由谈》、《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上看到他的文章,都先睹为快,再看同期其他文章。总体感觉,陈先生的随笔偏向杂文,言之有物而不遮遮掩掩,且能切中要害;有一说一,有话则长,无话就短,绝不拖沓。

  作者将收入《各打五十大板》书里的文章称为“填填报屁股的小文”,不像是自谦之语。要我说,现在的报刊缺的就是这样的“小文”,长文已经很多了,文章何妨写短些。好在作者还觉得它们是“碎片化文字”,这“碎片”可不是一般的碎片,是有棱角的碎片;是能折射出带有梦幻般光亮的碎片,“尽管这光亮如萤火虫般短暂而微弱,无法用它照明或引路,但有了这微弱的光亮,生命就会觉得有些许温暖,也让夜行的人不至于太寂寞。”读完全书,觉得有棱角的碎片至少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碎片“破碎的边沿”还是可以伤人的,虽然不至于致命,却能让人感到疼痛;至于哪些人会被碎片划伤,读书时可对号入座。

  我读《各打五十大板》,常含感动和敬意。书里许多文章和作者主编的《文学报·新批评》一样,都在为构建正常的文学批评生态环境而努力。在我们所处“长期非正常的批评生态下”,做到这些很难得的。

  在面对不断被“经典化”的今天,很多常识被颠覆,对于“经典”也不例外,当不断有作品被称为“经典”,有评论家热衷排当代文学的“鲁郭茅巴老曹”之位时,陈歆耕清晰地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经典”作品一下子多了起来,只是“经典”标准降低了,“宁可经典少一点,也不要降格以求,让那些滥封的‘经典’降低了经典应有的高度、难度和纯度”。

  因为偶尔写书评,所以对书中几篇有关书评、书评人的文章,也格外留意,看完当然是“红红脸”、“出出汗”。陈歆耕先生一边批评现在书评的尴尬,一边在分析产生这些书评乃至整个文学批评的深层次原因,呼吁“树立书评的公信力”。

  《各打五十大板》里的文章,大多针对文化热点事件,作者站在文坛的前沿,直指时弊和不足。多年后的读者再读到陈歆耕先生在文中提到的各种乱象,是否会感到莫名惊诧、不可思议?如果这样,陈先生若有知,估计会大笑三声。我觉得有些评论家面对这些“碎片化文字”,是应该感动羞愧的。他们的长篇大论,如同被河流冲洗过的小石头,圆滑光溜,扔到水塘里,溅不起水花。希望我们的报刊,这样有棱角的碎片化文字多一点、再多一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