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尘中见月心亦闲(解黎晴)

——品读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0日10: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解黎晴
 玩月亭  刘伯源 摄 玩月亭 刘伯源 摄

  中秋时节,桂花飘香。在湖南著名景点桃花源的玩月亭二楼游廊上凭栏,不禁使人又一次想起唐朝中期大诗人刘禹锡和他的著名诗篇《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桃花源的建筑和古迹均以陶渊明的“记”和“诗”的原句命名,唯独与蹑风亭隔桃花观相对的玩月亭例外。玩月亭是因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诗得名,始建于明代,为四方形两层砖木结构古典建筑。玩月亭与蹑风亭如一对绝色的玉人,并肩侍立在桃花山主峰上。月明之夜,在玩月亭二楼倚栏而望,青松拂云,修篁泛碧,一波波松涛竹浪翻腾着金桂银樨的馥郁,一团团烟岚从幽深的山谷袅袅升起,令人沉醉,几欲乘风飞去。

  我思绪的野马不觉驰向唐永贞元年的时空,那一年发生了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当时在朝做官的刘禹锡因参与此次革新活动,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10月)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翌年正月,唐宪宗改元元和,大赦天下。刘禹锡迅即向宰相杜佑上书,要求调往长安或京郊任职,以便重酬壮志。不久,唐宪宗颁布诏令:刘柳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皇权的残酷再一次扼制了他的雄心,在武陵常德的第一个中秋之夜,刘禹锡怀着满腹惆怅、伤感、失落的情绪问津世外桃源,独自饮酒赏月,通宵达旦,心境不觉轻松、旷达、沉静,奋笔写下了光照千古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軿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这首玩月诗,写得十分真实、优美、动人。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即使是在尘世之中,抬头遥望明月照亮仙境洗涤心胸,一切杂念也会随云飘散,何况这是清秋良宵在洞天福地呢?诗人心境悠闲,早把一切烦恼全部抛弃在脑后。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诗人伫立在仙境的最高山桃花山的天尊崖上,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一轮明月轧碎云层露出云表之前的那种朦胧的光感,以及夜晚砭人肌骨的清露和寒气。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风山下水”,此时深沉的苍穹碧蓝如洗,凉风拂面,天上人间显得非常幽静,唯一看得见的是苍松摇曳的身影,唯一听得见的是山下溪涧隐隐传来的潺潺水声。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皓月冉冉升腾,群峰悠然,眨眼间便天高地平,清辉照耀千里万里。描绘了玉盘升空的动态。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少君”有三种解释——一是古代诸侯之妻。《左传·定公十四年》说,“从我而朝少君。”孔颖达释义,“少君犹小君也,君为大君,夫人为小君。” 一是汉武帝时的道士,自称能与神仙相接,后因以少君为道士的敬称。《汉书·郊祀志》载,“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一是旧时对他人之子的敬称。此处,从其后说之意。因刘禹锡贬谪朗州没有夫人同来的记载。玉坛,即玉台。呵,随我而来的仙童引我去天神的仙居,我仿佛沐着月色飘飘欲仙,还在清空与天神致礼问候,互相邀请。

  “云軿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仙人乘坐覆有帷盖的车缓缓远去,这时,银盘升上了顶空,缓缓地西斜,远处的雄鸡也在引吭高歌,黎明前后凉气的侵袭使人感到透骨的寒冷。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朝霞伸长脖颈喷吐出一条条火舌,染红了东边的天际;即将下山的月亮呢,还在恋恋不舍地回头频频张望。

  “绝景良辰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认为,“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笺证》作“难再逢”。诗人除了运用高妙的手法将一轮明月抒写得神韵十足以外,还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感慨和对中秋月夜浓烈的怀念。

  诗人挥舞神奇的彩笔,淋漓尽致地将月出前、月出、月西斜到月落的全过程,勾画得惟妙惟肖,楚楚动人。后人为了永久怀念这位一腔正气一生清廉的“前度刘郎”,纪念他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的豪举,便在他赏月的故址构筑了这座古亭,命名为玩月亭,让刘禹锡的这首诗伴随这座亭散发出亘古不息的光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