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现代化背景下的风格塑造(李鲁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0日09:1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鲁平

  “风格” 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在历史上,有文学自觉的时候,“风格”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理论范畴。简单而言,风格是作品体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如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语言个性、情感倾向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风格的背后,蕴含的是时代、民族或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作家个人的人生实践、修养、心理、趣味等,是影响作家和作品艺术风格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之所以今天风格又成为讨论的话题,重要的原因无疑是因为文学发展的客观现实和时代环境的巨大变化。显然,对范畴的认识和丰富是在文学的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不断实现的。在经过高歌猛进的30多年的现代化发展之后,重新审视当下文学的风格面貌是必要的。

  社会生活的纷繁与风格的外在塑造

  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多种描述方式。从侧重经济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权力与市场的结合容易滋生各种权贵和利益集团垄断资源和机会,也破坏社会向往的公平、法制、秩序。与此同时,社会分化加速、生态剧烈恶化。从技术的层面看,这是一个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各种新传播方式、新媒体形式等,不断塑造大众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时代。我们之所以常常会对许多充满怀疑或者迷茫,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海量和迅疾的信息传播,而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真理性并未得到证实。这一时代特点对大众的心灵和谐所造成的纷扰是显而易见的。从社会的层面看,城市化进程、户籍改革、农民向城市的转移、乡村的重建与城市的融合,是正在急剧演进的社会结构变化。从政治的角度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历史新的起点,即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梦,这是一场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革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的局面,现在又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中国道路未来仍然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贫富差距扩大、一些领域腐败易发高发等问题,使民族复兴事业充满巨大挑战。因此,这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它需要每个人都充满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需要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我们永远保持开拓创新的斗志,永不停息、永不止步。

  在如此纷繁的时代巨变之下,文学如何塑造自己的风格?在琐碎的日常生活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实相之后,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由集体趋向个体、由固态趋向动荡、由秩序趋向无序、由确定趋向迷茫、由简单趋向复杂,文学习惯的“伟岸”、“恢弘”、“昂扬”、“壮美”、“深沉”、“清新”、“静谧”等风格和价值向度如何继续在文本中得到有效表达?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现代化背景下文学风格塑造的一个关键问题。回答这一问题依赖许多细节的解决。首先是作家对当下生活的体验。很显然,当下的时代生活改变了作家接触生活、了解生活的方式,不能说所有的作家都是从信息、媒体、饭桌、闲聊来了解生活,但我们能说的是,的确有不少作家并不了解他们所写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对生动而纷繁的现代化进程获得同感他人的体验,没有任何秘方。我想有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了解和体验生活,即我们可以问自己,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是否有热情和信心。其次,是作家超越经验的途径和模式。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无论乡村的城市化多么深刻,无论都市的现代化多么迅速,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方式似乎是停滞的,至少不是鲜活、生动的。这正是大多数作品同质化、平庸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种种现象、世相、面貌,但我们表达的却很可能是很久以前的历史中的一种感受,而且是人人都有的感受。

  我们读过很多书写打工生活的作品,无非是写打工者在城市中的被歧视、被欺负、受到的不公平,或者写他们对都市的向往、对繁华的梦想,但蒋韵的《麦穗金黄》只写了三个在城市打工的青年人的简单相遇和对话,却显出新意。一个理发师,一个小姑娘,两次给一个打工青年理发。第一次是小伙子为了见女友,剪了一个像麦穗样的发型,金黄色的头发让小伙子很兴奋。第二次是小伙子遇到车祸身亡,他的同伴请小姑娘出店去理发。小姑娘再次给小伙子剪了一个麦穗样的发型,也是金黄色。小说中弥漫的从麦穗一样金黄的发型中飘荡出来的兴奋、信心、向往,让每一个读者都在感动中获得了力量。小说写的是一个悲剧,但没有哀怨、抱怨、愤懑。三个年轻人打工谋生不易、但又很容易满足,从一个发型便能获得幸福、便能放飞理想,而且他们能按他们这一代人的方式相互对待、相互支撑并呈现出一种可贵的朴实与坚持。我以为这便是时代生活对风格的外在塑造,它体现了作家不凡的经验生活的方式。这种经验只属于当代、属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个街道上的某个店面。但它又是超越性的,它让读者在打工题材中感受到了疼痛和温暖。在这里,我仍想提及另外一部作品,即铁凝的《告别语》。《告别语》叙述的是一个小故事,不辞而别逃婚到舅舅家的朱丽,不经意间注意到邻居院子里的大人们常常提醒一个叫小宝的小男孩跟客人说再见,小男孩不但不合作,一心想的是要保姆陪着去捉蜗牛。随着时间的流逝,邻居家的客人来来往往,终于有一天,朱丽听见小宝对一个来做客的小朋友说再见了。朱丽对一个孩子成长变化的偶然发现,由此反省到自己与社会的交往,从而醒悟到自己并不一定比一个孩子更加丰富和成熟,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还是一个孩子。朱丽决定打开手机,要与外界联系。《告别语》对风格塑造的价值在于,它从人的交往行动考察人的现实生活及其困境,由此为当代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时代生活变化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对每一个人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对每一个人处理与世界交往的方式都是巨大的挑战。很多当代性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由此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便是《告别语》对时代生活的独特经验,当然也是超越了传统或习惯模式的经验。

  思想观念的复杂与风格的内在塑造

  风格当然包括许多技巧的成分,如具有个性的语言、造句方式、叙述方式等等,但风格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问题。在当下的环境下,讨论风格的塑造自然需要洞察时代的精神状况。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时代精神状况的典型特征是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思想观念纷杂、社会意识多样。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对全社会的思想和价值准则造成了破坏,有着千年义利之变传统的民族令人惊奇地处处以功利为标准。另一方面,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盛行,对历史不相信、对现实没有信心、对未来没有热情,神圣、崇高、意义均已变得微不足道,剩下只有养生、无为、超然。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复杂的思想和观念激荡中,不少知识分子丧失自己的良知和立场,不断发出令人不解的声音,如“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除夕不放假是隐形福利”、“房价越低的城市越丢人”之类。这些人当然不是没有知识,而是理智地说着谎话,为某种利益服务。复杂的精神状况下,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流露出的是苦闷、虚无、虚伪、不满、愤世等各种负面情绪,社会精神生活亟需壮大的是对民族的自豪、对现实的勇气、对自我的自信、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对正义和未来的向往等各种正能量。

  在此环境下,作家更应该自觉地认识到真诚、真实对塑造风格的重要性。风格应该是从一个人自己内心深处鲜活地生长出来的创作特色。塑造自我的风格意味着给予自我充分的和自由的表达。塑造风格必须忠于自我,作家必须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思想,而不能为功利、利益左右,要相信在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是真的东西对所有人也是真的,没有比我们的心灵更诚实、更神圣的东西。惟有此,才可能发出让读者尊重和共鸣的声音,才能塑造出让读者相信的人物,才能讲述让读者感动的故事。

  在知识界、文化界不乏浮躁、急功近利、虚伪欺骗等的现状下,刘醒龙的《蟠虺》恰如一记重锤敲打在知识界许多迷失、堕落的心灵上,也鲜明地彰显出作家自我的风格。《蟠虺》以青铜器的发掘、复制、研究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神秘,耐人寻味的故事。小说从青铜器学界的泰斗曾本之在一个黄昏突然收到了20年前跳楼自尽的同事郝嘉写给他的一封信开始,楚学院副院长郝嘉跳楼自尽的真相,前途无量的青年教授郝文章被捕入狱的真相,曾侯乙尊盘的真假、曾侯乙复制技术的真假,青铜器研究权威的争夺,高官富商怀着各种欲望对曾侯乙尊盘的垂涎,随着细节和故事的推移,一一浮现。既充满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又充满对现实无比尖锐的审视的故事,更充满对当代知识界某些丑陋和污浊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庄严恢弘的远古礼器,在21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沦为欲望和名利的道具;国之重器也似一面铜镜,照出怀有各种功利和野心的人物的灵魂。小说在对中国知识分子丧失独立人格、一味追逐金钱与名利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发出了令人警醒的追问,即今天我们精神世界的“国之重器”是什么?作品呼唤当下的知识分子在各种诱惑下,依然要挺直脊梁、傲骨,依然要坚守灵魂、良心。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蟠虺》所折射的作家对内心、真诚、真实的信任与遵从。我们不难感受到作家对价值、意义、崇高的相信与追求。正是这些构成了《蟠虺》艺术风格的根源,这些来自作家心灵深处的品质是作品风格内在塑造的一个范例。

  无论是考察风格的外在塑造,还是内在塑造,都还有很多因素值得重视和探讨。现代化背景下文学风格的内在塑造诚然不仅仅依赖于作家对内心的坚守和对真实的真诚,外在塑造也不仅仅依赖于超越固有、僵化的经验模式。但如何认识和感受当下纷繁的现代化生活,如何在被现代化裹挟的人生中坚守真诚和自我,无疑是形成“你自己”、彰显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表达应该思考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