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上海研讨《白桦·诗 抗卫·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9日15:36 来源:文学报 金莹

  上海研讨《白桦·诗 抗卫·画》 诗与画的“不期而遇”

赵抗卫绘白桦像

  白桦发言

      本来我是没话讲的,因为工作都是抗卫做的。我一直都躺在病房里。躺得过于久了,连话都说不清了。一定要我讲,就允许我讲几句题外话吧。

    出书前有人说我的这个选本里诗歌情绪比较低沉,传达这个意见的朋友怕我不高兴,说话 时有点吞吞吐吐。其实,相反,我很高兴,我认为这是对我的褒奖,读者能感知到我的情绪,说明我的诗有了点个性。第一,诗歌的情绪就像钧瓷的底色,是在窑中 慢慢烘焙出来的,说明我经历了窑变。第二,许多经典诗人的情绪都是低沉的。屈原、李白、杜甫、包括俄罗斯的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等,无一不是情绪低 沉的诗人。的确,李白曾经兴高采烈过,兴高采烈时期写的诗可以说是他的败笔。正是诗人们低沉的诗歌烛照千古。

    已故剧作家吴祖光在生前责备我说:“你太温柔敦厚了,在巨大悲欢的时代面前,老弟!诗人要长歌当哭。”

    中国有一句通俗的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前面的“不幸”是指多灾多难,后面的“幸” 是指诗歌的诞生,也就是动机。再说。诗人的悲情对于悲情世界来说,并非阴霾。譬如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被中国一些文学权威指认为最阴暗的作家。 而正是他,光亮所及,恰在人性的最深处。

  诗与画的“不期而遇”

    

   “我很荣幸,能以自己的画去体现白桦先生的意境深远的诗意。其实,诗性的呈现是所有艺术门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能让读者体会得到画面的诗才 是好诗,而能在画中闪现诗意的画才是好画,好的艺术作品都有一种意境转换的功效。”在8月28日于上海举办的《白桦·诗 抗卫·画》作品研讨会上,该书作 者之一赵抗卫这样说。

  《白桦·诗 抗卫·画》是剧作家、诗人白桦38首诗和画家赵抗卫38幅油画联袂呈现 的合集。在这本合集中,诗作深沉旷达,油画疏野凝重,诗歌与绘画在情感上、意味上、审美上“不期而遇”,既拓展了读者单纯读一首诗或看一幅画的感受,又让 两位作者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层面有了更立体的展现。当深沉遇见深沉,两位作者的灵魂撞击,也让这部作品在与当下图书市场上流行的“轻阅读”插图作品相比时, 有了截然不同的底色。

    诗与画的“不期而遇”

  
    《白桦·诗 抗卫·画》出版,已是在2014年的6月,但其实早在2010年,“抗卫画”就已经有意识地与“白桦诗”相遇。

  诗人田永昌与赵抗卫是旧交,“我每年都会收到他送的台历,配的诗全是白桦的,而油画 则是他画的。从此,我像喜欢白桦的诗一样,开始喜欢他的油画了。”在他看来,赵抗卫的油画如他的人:聪明但不狡猾,讲技巧却不卖弄,朴实又不失厚重。“读 抗卫的油画,如读白桦的诗一样,读的是画,感受到的是画家的心。那是发自画家心灵深处的一曲曲交响曲!”田永昌如是说。

    这每年一本的诗画台历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2012年,文汇出版社的编辑邀请白桦 与赵抗卫把这些作品汇集在一起,出版一本集子。白桦当即同意,还特意为这38首诗配写了38篇当年创作诗歌的背景文章。老人已年迈,健康状况不佳,有一阵 子住在医院里。但即使在病床上,白桦还不忘给每一首选诗配上文字,以记录当时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或花絮。38篇散记,每篇百来字的篇幅,断断续续写了半年 之久。

  为了这本作品集,赵抗卫也花费了颇多心血。38首白桦诗都是他精心选出。有些是已有 的油画作品,选了合适的诗来配;有些是在有了出版计划后,他特地再选了自己喜欢的诗然后创作的。还有一些,是在白桦先生写出作诗背景后,他发现原来准备配 的画与诗人的写诗原意不太相符,于是推倒重来,重新创作。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有时,他甚至会为了看一眼实地场景,飞往国外寻找灵感,再回来凝神作画。因 为平时工作在身,只能用周六周日或者国定假日作画,加之是独立的油画作品,每幅画都有一定的创作周期。所以,在两位作者精益求精的雕琢打磨中,《白桦·诗  抗卫·画》前后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本书的酝酿时间很长,因为为白桦这么一位受人尊敬的诗人的诗配画,我不敢有半点 马虎,我得进一步了解诗人,了解他的诗。白桦先生的诗作完全不同其他一般的风花雪月的诗,他独特的创作经历和博大的胸怀使他的诗充满了一个诗人对社会的理 性思考,充满了诗人一生不折不挠的追求,充满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把痛苦化作的大爱。越读他的诗,我感到配画的难度越高,但阅读他的诗倒越想以画来 配他的作品,这确实有个酝酿的过程。”赵抗卫如是说。

  而《白桦·诗 抗卫·画》的最终完稿时间也颇有意义。“就在这本书最后校对发稿时, 白桦先生编剧的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 在31年前成功上演后,于今年4月23日又一次在北京人艺复排上演。诗一般的话剧台词再一次让观众深深地沉浸其 中,最后全场起立为白桦先生的到来和演出成功鼓掌致意。演出结束后,白桦先生为这本书的完稿最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后记中,赵抗卫这样写道。

  “抗卫画”遇上“白桦诗”,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相似的灵魂的碰撞。“喜欢白桦诗的读 者,如也能喜欢我相应的画,那么说明,他们同时接受了诗与画中内在的、在某一点上相同的精神观念,接受了不同艺术样式表达的不同形但同质的美,他们同时在 与两种审美样式作对话。我希望,这会是一种新的审美享受。”赵抗卫说,“我很荣幸,我努力在画中体现的意境能与白桦先生的诗意‘不期而遇’。其实是我作画 后发现我的画还不能完全表达的意向,恰恰可以借白桦先生的诗互补。我也很荣幸,也许是由于大家喜欢白桦先生的诗,才注意到我的画,在这特殊的情景下,使我 的油画升华了。”

  
   诗与画:交融还需用“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相配历来风行。但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诗画都是相配容易交融难。无论是诗配画还是画配诗,总会有一方抢了另一方的风头,很难做到齐头并进,相映生辉。

  田永昌在这方面深有体会:“我的诗多次被人配过画,当然,我也多次为别人的画配过 诗,老实说满意的不多。原因很简单,就多在一个‘配’字,而少了一个‘融’字。‘配’者,无论诗配画,还是画配诗,多数是在双方没有任何艺术交流,更谈不 上认识的情况下,单方面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有的配诗或配画还闹过笑话,一方在没有完全搞懂对方作品原意或内涵的情况下,就信手写来或画来,把意思都弄反 了。”

  但《白桦·诗 抗卫·画》给了读者以不同的感受。它既不是诗配画,也不是画配诗,而 是诗歌与油画的共同呈现。“这本书不是简单的一个图解,而是诗人和画家的一个心灵交流。读这本书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体验。”在研讨会上,上海市作协党组书 记汪澜说。她的观点获得了与会专家的认同。与会者表示,虽然形式不同,但两位作者的作品中却暗含着一致的审美追求。他们都经受过人生磨难和挫折,他们的诗 画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骨。虽然书中有些作品是他们在人生低谷时期创作的,但这些作品带给读者的不是灰心不是绝望,而是对美的追求,这种对美的追求就是 他们的人生信念。

  在田永昌看来,《白桦·诗 抗卫·画》便很好地体现了一个“融”字。当然,这个 “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年沟通和了解的成果。“首先,两人是几十年的老友、好友,1986年,他们还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成员共同访问过日本,也是 从那时起,白桦的人品和诗在抗卫心中占了很大的位置。再次,这许多年他们经常有机会在一起畅谈社会与人生,当然也少不了一起探讨艺术创作上的许多问题与现 象,这就为他们的诗画合作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而赵抗卫因为自身经历对白桦诗作有深入灵魂的理解,更是这部作品获得认同的最重要原 因:“要特别说及的一点是,抗卫读白桦的诗不是一般的读,他说他在人生最低谷、最困难无助的时候,最想读的就是白桦的诗,白桦的诗给了他以人格的尊严和活 下去、奋斗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对合作者的诗读到理解到这个分上,可想而知,这就不是一般地用画来配诗了,而是用他的油画笔、用他的心、把他对白桦诗的深刻 理解和会心的体会畅快淋漓地挥洒在了画布上了,这绝不是专业画家们可以做或愿意做的。”田永昌感慨。

  “白桦的诗深沉、旷达。抗卫的画疏野、凝重。这不是简单的诗配画,也不是肤浅的画配 诗,这是生命的辉映,命运的交响,这是两位艺术家的灵魂在新时代的朝霞里有缘相逢。由于这种灵魂的相逢,他们的作品变得更深沉、更动人、更有震撼力了。诗 似乎已不是原来的诗,画似乎也不是原来的画,它们神奇地有了全新的艺术生命,让读者获得了深刻而又不可代替的审美体悟。”诗人姜金城这样说。

  本次研讨会由文汇出版社主办,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承办。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谷 融,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维新,文汇出版社社长桂国强,本报主编陈歆耕,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秘书长顾永 梁、副秘书长吴树防,油画家周加华、卢象太,《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主编黄伟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姚扣根,上海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编辑刘景琦,上海广播 电视台原上海卫视总编汤渭达,原《文汇报》笔会主编余之,诗人杨秀丽,油画艺术评论家龚云表,原《解放日报》资深记者、摄影家陈丹路等出席研讨会。在研讨 会上,朗诵家陆澄、过传忠、叶丹、周洁朗诵了白桦先生的诗。

  发言选粹

  陈思和:阅读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流动的诗和沉重的画,两者之间有相互呼应。诗歌和油画这两种不一样的艺术文本,因为不同而使书本充满张力,给我非常丰富的阅读感受。

  杨 扬:在这本书中,不管是白桦老师的诗,还是抗卫的画,都在追求美。很多画家在遭 受人生挫折后,作画的色调都会发生变化,但我依然可以在抗卫的画中,看出他对人生有透彻的理解。我们也可以从白桦老师的诗中读到一种超越,诗歌的底色并没 有因为遭遇坎坷和苦难而改变。不管经历什么样的人生变故,遭遇怎么样的挫折,他们对于美的信念是一直不变的。所以,在这本书中,诗和画的内容都十分丰富, 但不会让读者感到绝望。这与很多现代诗和现代画是不一样的。

  杨秀丽:在如今的诗坛流派峰起云涌的今天,白桦老师的诗既不属于 ‘神性化写作’, 也不属于‘第三条道路’写作,更不属于整体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撒娇派等杂七杂八主义。他是传统的,又是先锋的。这种先锋不是表现在形式上,他既不 是苏东坡改变了宋词的写法,创立了豪放一派,也不是北岛、舒婷,成为朦胧诗派的先锋代表,他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精神的独立,他用他知识分子的良知,和 不屈不扰的品格建立了他诗的国度。

  黄伟明:白桦诗歌后面的短短花絮,读来有着散文诗般的美,他对写作年代的清晰记忆, 对逝去岁月的感慨,那些永不磨灭的美的人与事的印痕,叙述得既典雅又有悠远之韵。哲思也在其中。赵抗卫的画画札记,有旅欧漫行的记录,对白桦诗歌的解读, 信息丰富,感情饱满,保持着自己对艺术的信仰与独特理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