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让打动我的,去打动当下的孩子(李东华)

——关于抗日题材儿童文学创作的一点思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5日10:2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李东华

配图素材选自《南京1937》配图素材选自《南京1937》

    有一次在电台为我的新书《少年的荣耀》做节目,主持人说,你以前写当下的孩子多,写校园小说多,怎么想起来要去写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儿童小说呢?

    事实上,最初的写作动机并非出于什么宏愿,只是缘于听了父亲的讲述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悄然的感动。父亲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最困苦的时期度过的,然而在他的回忆里,那些蕴藏在民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那些诙谐、风趣、随遇而安但面对侵略者绝不屈服的平凡的中国人,是如此生动感人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产生了想回到那段历史现场的冲动。10多年来,这种冲动从未熄灭,它促使我翻阅了和那段历史相关的很多资料,从中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壮阔、深邃的世界。

    父亲的讲述中包含了大量原生态的细节,这些细节没有先在的判断,只是在那里客观地存在。在这些细节中,我看到中国人在突如其来的战争面前,为了家园和曾经的幸福,所做出的人生抉择,在这种抉择中包含了牺牲、勇气、意志、道义……这样的抉择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源于那一代中国人真实的经历。我被这些细节中所体现出的普通中国人的血性和倔强一次又一次打动,那些苦难而悲壮的画面,那些辽阔的悲伤和情义,曾经让我数次失声痛哭。我为这些细节所引领,一步一步向着岁月的深处和人性的深处走去,走得越远我就越为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那种永不屈服的品性所深深震撼。我记录下我的发现和感受,这些发现和感受不是从空洞的概念出发,也不是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的抽象的推演,而是力图使自己能够像个亲历者一样回到历史现场,还原那些真切的人生经验,让细节自己开口说话,我希望能够和当下的孩子们一起来分享我的发现。我想,这样的东西能打动我,也一样能打动今天的孩子。

    作为一个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不曾亲历那个时代,为弄清楚一个很小的细节,比如说当时用的收音机的样式、当时学生都唱什么歌等,就要花掉一个多月的时间去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我在网上、在故纸堆里去寻找这些细节,那些为了抗日毁家纾难的人,那些放弃财富、生命的人,那些纯洁的信仰,都不是虚构和想象出来的,都是带着烟火气,从柔软的人心里生长出来的。尽管从来没有哪本书像这本一样让我如此耗时费力,但当作品完成的时候,我感到我所付去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相信我的读者能从这些细节中和我一样深受感动。

    有家长曾这样问我,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的孩子还有必要看战争小说吗?

    文学是抵抗遗忘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了,但战争的阴霾并未远去,大大小小的战争此刻就在地球上发生。如何避免战争的悲剧,单靠简单的说教是不行的。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经说过,造成历史的珍宝失落的悲剧是从“不再有心灵去继承它、质疑它、思考它和记得它的时候开始的”。

    也许这个家长的疑问,本身就是这样的小说必须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吧。

    前些年,有一本名为《穿条纹衣服的男孩》的二战题材儿童小说很流行,它以一个纳粹军官的儿子和一个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犹太男孩的友谊为切入点,从一个很新颖的角度反思了战争的残酷。然而,它震动我甚至可以说刺痛我的,并不仅仅是它艺术上的出新,而是它的作者是一位爱尔兰作家,和我同龄,他当然没有经历过二战,也不是犹太人,但他关注了二战以及战争中犹太儿童的命运。而我们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伤亡3500多万人,对饱受创伤的心灵,作为一个写作者,难道不应该怀着更为虔诚而敬畏的心,去记忆、去抚慰、去思考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