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拜占庭文明终结的启示(彭忠富)

——说说《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4日10:54 来源:吉林日报 彭忠富

  世人皆知伊斯坦布尔,却很少知道君士坦丁堡。无他,成王败寇而已,因为君士坦丁堡属于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被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了。从此,那些信奉东正教的希腊人,都成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眼中的异教徒。而今,我们只能在尘封的历史里翻拣君士坦丁堡的只言片语,来试图还原拜占庭帝国昔日的荣光。

  在长达11个世纪的风雨里,君士坦丁堡的知识精英得到尊重,无数经典得到传承与弘扬。这是一座艺术之都,在列代皇帝的多年支持鼓励下,它形成了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艺术流派,兼具古希腊的理性以及浓厚的宗教情怀。它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市民们崇尚自由贸易,不论种族,皆以希腊罗马继承人自居,并为自己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而自豪。然而往事不堪回首,当文明的力量此消彼长,统治阶层四分五裂,国土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时,再强大的帝国也会轰然倒下。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反映,而以君士坦丁堡为代表的中东、近东地区,则表现得尤为突出。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年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斯蒂文·朗西曼,英国著名拜占庭史、中世纪史专家。他出生于贵族世家,精通多种语言,自剑桥三一学院毕业后,周游列国,于多所大学任教,尤其在拜占庭史及十字军史方面颇有造诣。1965年,斯蒂文《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一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为该领域经典之作,近半个世纪以来,备受推崇,至2008年,已重印18次。

  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将看到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必然的。14世纪对拜占庭帝国而言是一个灾难性的世纪,内斗、瘟疫,诸种混乱,到14世纪末,拜占庭帝国的实际控制地区只限于首都君士坦丁堡等少部分地区,国力非常虚弱,已经沦落为一个城邦国家。人口少,地盘小,这样的国家实力怎么能跟土耳其帝国抗争,这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按理说,那些天主教国家应该帮助落难的拜占庭,但是因为宗教矛盾、自顾不暇和作壁上观的心态,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救援拜占庭。同为东正教兄弟的塞尔维亚甚至帮着土耳其冲锋陷阵,在这种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兵力不足七千的君士坦丁堡只有等着挨打。反观土耳其则是兵强马壮,拥有制海权和重型火炮,而且宣传到位,士气高涨,每个穆斯林士兵都深信,一旦第一个进入君士坦丁堡,必将得到先知眷顾,死后获得升入天堂的待遇。

  帝国迟暮就该落幕,这是历史的必然。江山易主后,奥斯曼帝国迅速崛起。它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对于过去的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来说,其实这也是一件幸事,毕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信仰什么宗教,那已经是后话了。不过历史无情,曾经的帝国继承者希腊和土耳其,相继沦为了二流国家。

  朗西曼先生虽是英国学者,但在著作中对东方穆斯林、奥斯曼土耳其并无歧见,对其成就也多加颂扬。不过毕竟是深受古希腊罗马人文传统熏陶,对于拜占庭帝国的覆灭,对于其臣民亡国后的遭遇,作者也难免痛彻心扉。作者语言造诣深厚,书籍涉猎广泛,令人叹为观止。本书引用了不同时期,不用语言的大量文献,构筑了一道完整的、多角度的历史全景。与此同时,作者行文雍容流畅,娓娓道来,隐约透露出一股贵族之风,令人不忍释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