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读书随笔选》自序(桑永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4日10:53 来源:吉林日报 桑永海

  这个题目,是借用了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句话。法国还有一句像绕口令似的流行语:“你告诉我你读的都是什么书,我就告诉你你是个怎样的人。”我看大体说来,这两句话都简捷道出了书与人之间特殊重要关系,而且一语破的。所以,这次出版读书随笔集,我第一时间就选了这句话做我的书名。

  确实,阅读太重要了——特别是纸媒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特别是少年学子为人生打底子的时期——十三四岁之前的“黄金阅读期”,养成阅读习惯,太重要了。

  作者在中学教语文40年,退休后又一直从事文学经典赏析的研究与教学,一晃也有15个年头了,接触青少年和家长无数,痛切感受到一种非常奇怪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多数小学子,如果在正确引导下,明明是会很喜欢读课外书读名著的。但残酷的现实却完全相反。

  在应试教育危机的路上迅跑的许许多多学校,非但不会从根本上去培育、爱护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相反,学校教育实际上变成了摧残学生读书兴趣的工具!不论你承认不承认,经营多年,已经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事实上的合谋,致使相当多的学生沉湎网络和游戏,不爱读书;甚至一些教书的人也不爱读书,有的还公开宣传偏见;多数家长对读书问题所知甚少,干着急使不上劲,甚至使反劲儿,帮倒忙。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这样下去,如何是好?

  有心人都会看到,自从世纪之交国家教育部第一次明确要求中小学读名著以来,我国提倡读书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而实际效果如何呢?社会读书风气却一年不如一年!从世界各国成人年阅读率的统计来看,我国连先进阅读国家的一个零头都不如!中国成为一个不爱读书的大国。

  有一种奇怪的社会文化现象,不知始于何时,反正一些年来,每到高三毕业时候,都有一些学校的高中毕业生撕书烧书。或者整个教学楼窗户洞开,天女散花,纷纷扬扬;或者日暮降临,学生群集操场烧书,烈焰熊熊,红光满天。直到今年六月,陕西安武高中数名学生痛打前来制止撕书的老师,媒体作了报道,社会舆论也只不过是关心那几个违犯法律的学生是不是给抓起来了?让参加高考了吗云云。

  学生对教科书必欲撕之焚之而

  后快,甚至年年发生,甚至发展到打老师的程度。就此一端,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不是都应当深长思之的吗?可惜,都不了了之。

  所以,近20多年来,我一边教书,一边写散文和文学评论,一边不敢怠慢,在教学和阅读生活中每有所感,辄发而为文,竟发表了数百篇读书随笔。有时也应约,到一些中小学去开名著赏析讲座(那往往是办得好的学校),面对济济一堂数百名渴求文学经典的青少年学子,那是我心情最舒畅的时刻。不敢说有什么“大战风车”的胆量,但对教育现状的极端担忧,对应试教育苦难下青少年学子辛辛苦苦却走在弯弯曲曲路上的悲悯之心,是确实有的。

  在撰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往往面对的都是当下在文学阅读的接受和传播上的热点、难点或焦点问题,就深感如今“阅读学”的理论多么苍白无力!你必须到康德、朱光潜、宗白华美学经典中去,必须到《文心雕龙》《诗品》《人间词话》《美的历程》等古今经典文论中去,必须到泰纳《艺术哲学》和贡布里希《艺术史》中去,到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著作中去,甚至要到古希腊元典中去。

  和古今哲人对话,你会惊异地看到:社会文明发展数千年,生产力不停顿的翻番,生产工具的革命更是突飞猛进,胜过孙悟空七十二变,特别是网络化多媒体时代,简直神乎其技!世间万物都在变,但是也还有不变的东西。什么东西基本没变呢?

  那就是人类在童年时期写在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那振聋发聩的声音和内涵至今没有一丁点变化。人类本性数千年没有变,心理模式和思维结构也没有变。文学是人学,人性不变,流传数千年的文学的性质怎么会变呢?所以近三十多年不断花样翻新鼓噪的“文学经典过时论”,“伟大时代要写出超越红楼梦的巨著”啊,“宁死不读红楼三国西游”啊,“学生最怕读鲁迅”啊,一言以蔽之,全属无知妄说!风行全球的唯“新”主义思潮,唯“时髦”马首是瞻,不断在人们头脑里“刷屏”,好像把人类都要变成罔顾常识的傻瓜了。

  这样的时代,最需要的,就是静下心来,读点智慧之书。

  应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赵云良主编之约,我选编了这部读书随笔集,希望能为青少年阅读尽我绵薄之力。这个小册子得以出版,要感谢云良先生和协会的努力。

  这些文字,大都发表在京沪两地十数家重要文化报刊上。并且其中多数文章在发表之际,就曾被全国各省市许多媒体转载。现在重读这些篇章,我对帮助过我的编辑家和作家仍然怀着深深的敬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