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柳色依然绿拂天(白漠)

——历史小说《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的现实意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4日09: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白 漠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及其典型人物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死去,也可能因为现实的需要在人们的思考和塑造中复活。在这个文学已经失去宠幸的年代里,余云叶先生3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能够受到读者欢迎,并因迅速售罄而再版,不仅充分说明了主人公于成龙的不朽魅力,而且有力证明了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体制的国家,司马迁《史记》已经出现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从三国时期开始,“清官”逐步在民间成为好官的代名词,而官方和史籍中则称其为循吏、良吏或廉吏。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迈出的步伐令人鼓舞,但与此相伴而来的腐败问题也令人忧虑。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影响,根深蒂固的清官情愫又一次被唤起。于是,“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应着时代的呼唤,在作家的笔下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值得掩卷长思的,是作品所揭示的为政之大道和清官廉吏之所以不朽的价值秘密,以及历史对现实的告诫与启迪。

  令人景仰的,是为政者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人格。

  在儒家思想体系下教育成长起来的于成龙,毕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准则,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为理想。他在青年时期屡试不第的逆境中奋斗不息,终于在40多岁抓住了一个实现抱负、报效国家的机会。为了从家乡吕梁到柳州罗城上任,他东借西取、变卖房产凑够路费,艰辛跋涉八千余里“九死而未悔”。在罗城,他以瓦为锅、以庙为衙,把一个多年失治的化外之地变成了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社会模型的锻造,构成了于成龙政治生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成功开篇,其中熔铸着由坚定信仰与信念所支撑的人格力量。

  发人深省的,是为政者所坚守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唐代思想家赵蕤说过,诸子百家治理天下的学说各有不同,但其共同之处就是“康济群生”。于成龙无论官位高低、走到哪里,都以清王朝及其天下的根本利益——百姓的利益为重。他曾为减轻百姓负担,动用官府力量执行采伐楠木、运往京师的旨令,曾连上奏疏为民请命减免粮赋,“上培国脉、下救苍生”,也曾冒死上奏皇帝,请求赦免在押的两千多名“海禁犯”,使他们免于死刑,重获生命。尽管他的所作所为都以“本固邦宁”为旨归,但也必定是出于一位寒门赤子对于劳苦大众的骨肉深情,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动。

  所向披靡的,是为政者非凡的胆略与智慧。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把仁、明、武作为理政者的必备修养及其能力。仁即修政以德,明即察事明理,武即“道之所在,断之不疑”,具有强大的执行力。为剿灭匪患,他深入虎穴,里应外合,一役成功。为平定“三藩之乱”,他进入山寨招抚叛军,令其土崩瓦解。为救直隶饥民,他在上疏还没有获得批复的情况下开仓放粮,随后再次上疏陈明原委,不但未受处罚,反而得到皇帝赞赏。面对合州驻兵扰乱社会的严峻形势,他呈报督抚上奏朝廷,获准驻兵归地方约束,将为首作恶者斩首示众。至于他智破重案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无数生动事例构成了为人称道的传奇。

  浩气长存的,是为政者不畏强权、必惩邪恶的斗争精神。

  儒家经典中常将仁义连用,义之要义在于正义。早在罗城上任之初,于成龙就冒着违法治罪的危险越境攻打匪巢,担任监试时对顶头上司之子的作弊行为也绝不宽容。尽管随着职位提升面对的权势人物越来越大,他依然故我,越战越勇。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例,莫过于他与一位都统将军的几番厮杀。先是在福州的时候,于成龙不顾其百般阻挠审理处置了克扣军饷的道台,并将其以隐匿包庇之罪予以弹劾。几年后到江宁任职,他又到其府上捕获江洋大盗,处以极刑。在他的身上,寄托着千千万万平民百姓的政治渴望,勇斗豪强的无畏之举成就了他的英雄形象。

  威力长存的,是为政者铁骨铮铮、一尘不染的清廉。

  贪腐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与生俱来的痼疾,因此清廉之官历来备受民众拥戴。于成龙为官几十年如一日,拒收礼品贿赂,两袖清风,不染纤尘。他对百姓表达感激之情的心意一律婉拒,对于送礼的官员不但严加斥责,而且还要降职处分。他把找不到来路的礼金平分给当地贫苦百姓,把外商送来的无法退回的礼品变卖充公。他把皇帝赏赐的千两银子全都用来为百姓购买度荒之粮,自家窑塌屋倒却不花分文。在个人生活方面,他可谓简而又简,无异于苛刻寒酸。一位举人曾以“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的诗句,对他表示由衷地称赞。

  一言难尽的,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理论与实践的悖论。

  腐败源于官员与国家和民众利益的现实冲突,也是对于制度缺陷的恶性补充。以德为本的吏治传统,一开始就在走向它的反面。有多少贪腐之官飞黄腾达,又有多少清廉之官屡遭贬黜,甚至搭上了身家性命。唐代的著名诗人元稹与贪赃枉法者坚决斗争,当过三个月的宰相,却一生六遭贬谪,直至积劳成疾,以53岁生年暴病亡于武昌任所。立性高洁、鲜食寡欲的韦应物,竟在任刺史罢职后因家贫凑不上路费,无法从滁州回到长安。于成龙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最后还是险些在达到政治生涯巅峰状态的时候断送终生。这是因为,不管百姓的意见如何,清官廉吏在其政治生态中都是一个不被容纳的异类。清官海瑞出了名,又有皇帝做主,到了扳不倒、惹不了的地步,同僚们只好暗地凑钱替他行贿助其高升,以求身边清净。人们期待着以选贤任能为旗帜的用人制度能够名副其实,但在那个长夜难明的时代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

  当年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年仅47岁便在磨难中去世。州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颂扬他的功德:“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绿色依然在,千株绿拂天。”这部小说的最为可贵之处,就是凝聚和塑造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灵魂。这灵魂的生命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贯注,来自人民群众千年不变的渴望,也来自不可回避的现实诉求。其价值与意义,将会像柳宗元栽种的江边绿柳,栉风沐雨,其色常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