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怀念杨沫(翟泰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1日10: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翟泰丰
电影《青春之歌》海报电影《青春之歌》海报

  一

  我深怀崇敬之情、怀念之情,参加杨沫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

  二

  我知道杨沫很久,相识却很晚。早在1948年新式整军运动中,读到过她发表在《晋察冀日报》关于土改的文章。影影绰绰地记住这么个名字。在1958年读到她的《青春之歌》才与杨沫这个名字“对号入座”,找到了这名字。1962年在北京文联召集的一次会议上,才见到了杨沫,认识了这个名字下的本人杨沫。

  三

  我崇敬杨沫,因为她是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党在艰苦环境下培育出来的人民作家。

  我崇敬杨沫,因为她从青年时代,就视国家、民族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竭尽全力投入人民解放事业。

  我崇敬杨沫,因为她一生创作等身,留下了人民作家为人民呐喊、吟唱、抒怀的优秀作品。其中还有一部当代经典《青春之歌》,影响了几代人。

  我崇敬杨沫,因为她在革命事业中,不顾个人病魔缠身,顾不上孩子的种种困境,也不顾个人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工作,投身创作。

  四

  我怀念她,是因为她在冀中军区,我在晋察冀野战军三纵队八旅二十二团。虽未相识,却心相通。

  我怀念她,是因为我在井陉长大,她在阜平长驻。井陉、阜平、平山三地相连,大山同脉,河流相通,都是抗日根据地,虽不相识,却走的是同一条山间小路。

  我怀念她,是因为从战争的艰苦岁月到建国以后她一直顾全大局,坚持党性原则,带着一身疾病,党分配到哪里,她就战斗在哪里。

  我怀念她,是因为到了晚年直至病危,乃至弥留之际,她始终坚守晚节,奉献自己的全部财产、作品和版权。

  五

  在我和杨沫晚年的直接交往中,有三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了她坚守党性的原则性和崇高的人格。

  一是,1995年3月25日,在上海召开中国作协第四届主席团第九次会议期间,杨沫因为多种严重疾病的折磨,已经难于走路了,她拖着病体从北京来到上海,一直坐在轮椅上出席会议。每天上午的会议9点开,她却8点半左右第一或第二位到会场,此后是黄源、叶君健、茹志鹃……前后脚提前入会场。李蕴昌不辞辛苦,天天推着轮椅准时来去。在会议上,她带着重病,却总是满面笑容,而且两次发言。第一次发言,她似是有些激动并表示,“对巴金老人,九旬高龄,带病出席会议,热情的致开幕词,倡导文学界要团结、要繁荣,听了很兴奋,完全拥护,完全赞同。”中国作协的主席团会议从1988年至1995年,已是七年没有按章程开会了。这是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使作家们缺少相聚与相互交流,会上难免有些不同声音。杨沫第二次发言,却是有针对性的,她微笑着说:“不是说不计前嫌吗?咱们这个会要向前看,讲团结……”

  二是,回到北京不久,(1995年4月9日)杨沫病情加重,致书请求能允许她在美国的小儿子马波回国,生前相见一面。我们立即与国家相关部门商酌并得到支持。此后,我到杨沫家,看望了她,并通知她此事已获得解决。此时,她虽然已卧床难起了,但听到此消息,自是极大安抚,眼角流下了泪水……

  1995年11月20日杨沫又写信对作协表示谢意。仅过了一个月,她已到癌症晚期,我再次到医院探望她时,已处于重病垂危了,但依旧笑着等待着小儿子马波的到来,嘴里依然轻轻的叨唠着致谢的话……

  1995年12月1日,马波赶回国即赴医院,母子终于见了一面。

  从这个场面我的思绪一下子跳到了1947年11月25日,杨沫在阜平麻棚村的日记中的一句话:“……我深深体会到母爱是一种多么平凡而又奇特的感情!”这句结论性的话源自两个孩子:“当我送刚生下的小青波到奶母家里以后的几天,每天总是失魂落魄似的忐忑不安。”“……因报社工作需要,我就要长别孩子的那个早晨,到奶母家里想再去看看我的小儿子。”“……当孩子吐出正在吃着的奶头,扭头注视我时,我的眼泪就再也忍不住地流了下来……”“我扭头跑走了。”

  同一天,又到保育院看小胖,“孩子病很重躺在大炕上衰弱地恹恹不作声……”“我伏在他的脸上,轻轻地对她说:‘小胖,妈妈来了’……他这才微弱地吐出小声……‘妈妈来了……’‘妈妈带你回家’‘回家看爸爸’……”“这一夜,我难过得通宵没有睡觉。”

  与此同时,出于事业心她又责怪自己:“……半年来就是做母亲,就是在工作和孩子的矛盾中过日子”“这对自己的进步影响很大。”

  那一代人,他们面对着救亡图强的历史责任,肩负着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不得不舍弃小家,对老人难于敬孝,对孩子要割舍其爱。这自然是痛苦的,却又是历史的必然。杨沫的一生,从年轻时候起就走上革命的征程,环境艰难险阻,多种疾病缠身,又拖累着孩子……然而,她没有屈服、没有低头,在前线、在报社,她一直在写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

  三是,她在生命临终前,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姿态留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所有著作的版权、稿酬、积蓄(拾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杨沫走了。

  杨沫留给我们的是一部当代文学经典———《青春之歌》。

  杨沫还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神——一个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扎根于人民,一生为人民写作,为时代讴歌的精神。生命不止,奋笔不息!

  (作者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