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如何写“可怜”的人(刘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9日10: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 涛

  可怜的人往往不是生而可怜,而是后天形成的。可怜是果,因在何处?有两种解释,一是外部压迫使然,二是自身“作”之使然,今所谓“no zuo,no die”。

  相应地,小说如何描写可怜的人?亦有二途。一是从外部写,强调可怜的人受到了经济或政治上的压迫,他们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这类作品较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譬如夏衍的《包身工》,强调工人遭受到压迫,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均困顿,委实可怜。《白毛女》写可怜的喜儿,强调“旧社会使人变成了鬼”。“文革”之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亦写“可怜的人”,作家将原因归结为外部,时代环境、政策等造成了可怜的人。新世纪以来兴起的“底层文学”,昔年的领导阶层——工人、农民,境况忽变,今昔对比天壤之别,沦为可怜的人,作家们于此多有触及。

  二是从内部写,写可怜的人本身的缺陷,他们或因性格导致失败,或因一朝之忿陷入困境,或一念之差铸成大错,或天人交战,人欲战胜天理,或文过饰非,导致错上加错,或处理不当,小事变成了大事。性格决定命运。如何改变命运?惟有变化气质一途。可是,这类作品较少,很多作家不屑于行此道。譬如,阎连科在台湾作过一个演讲,名为《没有尊严地活着和尊严地写作》,该文提及鲁迅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说鲁迅是深刻的,但他对没读过书的人不宽容、不体贴。其意谓,鲁迅写可怜的人是不完整的,因为他只强调可怜人的可恨之处。由此,也能看出阎连科写作的取向与定位,他要写“没有尊严地活着”的人,但不写其可恨处。

  第一类写法求诸外,作者思维简单,因果分析浅薄,可怜人乃是由于外部原因导致。这类作品非常具有煽动性,可能一时内流传甚广,称誉者众。甚至在特定时期,可以“启蒙”民众,发挥特殊作用。第二类写法求诸内,作者思维较为复杂,可怜之人之所以可怜,盖有由也,或因他有“可恨之处”但并不自知,故易陷入困顿之中。但这类写法容易被攻击缺乏勇气,不敢直面人生,而且这类作品在一定时间内也可能行之不远。第一类呼吁改变社会,第二类呼吁改变自己,第一类外求因果,第二类内求因果,第一类怨天尤人,第二类退而修身。改变社会似乎与己无关,似乎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激进而痛快;改变自己则须“多识前言往行”,修身、蓄德,遏人欲存天理,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险的路。

  近年,可怜的人逐渐成为文学的主角,他们以各种身份呈现出来,农民、工人、大学生、“屌丝”、小市民等,他们各有可怜之事,大都有可怜的下场,引人唏嘘嗟叹。譬如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余华的《第七天》等。方方的这篇小说似乎要为“80后”大学生造像,涂自强就是“徒自强”,一切都是“天注定”,农民的儿子尽管成了大学生,还依然是“农二代”,在城市中悲伤地死去。小说中,造成涂自强“悲伤”的原因是社会。但是涂自强自强得够不够呢?是不是他有“可恨”之处呢?小说于这些方面并未触及。《第七天》中的杨飞是一个好人,但“中道而夭”,下场凄惨。原因者何?余华亦说,社会造成。

  一些古典的教义,譬如“不责于人”、“三省吾身”、“不见人过,但见己过”、“在予一人”等,在今天的诸多小说中都被摒弃了。小说若不想只流于表面,还是应该循此而行。但这样的写法是一条寂寞的路,难在一时之间大红大紫,故不被看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