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学性的缺失是当代文学的硬伤(周明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9日10:0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周明全

  ■主持人的话

  在很多时候,比如我现在主持的这个专栏,谈 文学的现实性、文学的社会性、文学的历史性和道德性,等等。文学于是承担了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要求,却在这种承担中发现——文学偏偏没有承担其自 身。在上世纪80年代,文学性是最高的武器,用以文学改良和文学革新。而当先锋褪尽,此曲不谈久矣。在今天的语境中,还需不需要谈论文学性这个问题?如果 需要,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谈论文学性?也许每一位文学的从业者在挥动我们的理论大棒和巧舌如簧的时候,都应该先弱弱地问问自己,文学——以及文学性,在 我们的认知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特约主持人  杨庆祥

  近年来,马原、余华等作家先后推出长篇新作,《牛鬼蛇神》《纠缠》《第七天》等甫一面世,就遭到了毁誉参半的评价。褒者认为,这些作品是批判现 实主义之力作,是当代非常优秀的小说。贬者则说,这些作品晦涩难读,了无新意,虽然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但在表现现实时却显得苍白无力、隔靴搔痒。我的理 解是,这些作品有极强的现实主义,但问题是,这些作品和现实贴得太近,作家们在悲天悯人的文学面具的遮掩下,恨不得以新闻体来直接呈现现实。现实性是文学 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当文学性丧失之后,现实感再强烈,对文学本身又有何意义呢?现实主义只是文学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手段。无论现实主义也好,浪漫主义也 罢,都可以是木桶上的板子。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使作品具有文学性,文学性达不到,其他一切指标再强大,再离奇,都只是怪胎。

  文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既是反映生活的产物,又是超越生活的创造。文学创作将现实生活的原材料作为创作的基石,通过艺术加工,生发出既 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具有超越性的“建筑品”,这个超然于现实之上的“建筑品”,才是文学和艺术所要呈现的结果。18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 代表作家巴尔扎克曾阐明文学高于生活的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超越了现象摹写的层面,而寻找和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各种动因,对生活作出艺 术概括;其二,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作家在反映生活的同时,都会或鲜明或隐蔽地表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并以此给 读者以精神上的启迪和审美上的享受。巴尔扎克所言,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对此阐释的最终旨意是,文学应在现实之上。

  文学的创作要贴近现实,要接地气。文学必须是对生活的严肃审慎的思考,同时又能飘逸轻盈地抽身于现实之外,而不是对生活自然主义的再现。同时, 文学不能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光折射作用后的显影。作家的职责是把文字从黑暗里挖出来,带到光亮下面,让大家看见,而不是把现实端上来,让大家表态。所 以,惟有贴着灵魂的写作,才能写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好的作家,要给影子赋予灵魂,要让影子有灵气,让文学升华为现实的最终的影子,有灵气、有温暖的影 子。

  由于语言的有限性、故事的歧义性,作家要想办法,要努力让读者看清楚,你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而不是让读者一头雾水。要想表达明晰,首先你自己心 里要有光亮,眼里要有光亮。透过黑暗,不受遮蔽。作家要给思考的结晶镀上光,让现实从黑暗里分离出来,走到读者面前。比如萧红,她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呼兰区。她的出生、成长正值中国最混乱的时期,民不聊生,一片黑暗。但她的文字却闪着亮光。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成了那个时代很重要的现实 主义力作,过去了那么多年,不仅没被人们遗忘,反而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雅柯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 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在雅柯布森看来,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和社会意义,那是舍本求 末。文学形式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才是文学理论应该讨论的对象。简而言之,文学性是文学内部研究的基本问题,应该研究文学的元素及其构成方式。

  以小说为例,文学性主要指的是小说的故事、语言、人物、结构等基本要素。当今文坛呼唤写中国故事、表现中国审美的“中国小说”,想创造出真正的 “中国小说”,就必须逐渐摆脱对西方经验的被动依赖,主动而自觉地返回中国人自己的文学经验的“原乡”。好的中国小说,来源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是我 们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也是描述我们自己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一种写作范式。我以为,一部好的小说应该具备八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是故事好。自古以来,生动的人物和好的故事几乎是中国小说最最重要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民族文学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红楼 梦》《水浒传》《西游记》《聊斋》等,其中的故事和人物不仅养育了我们的戏曲、评书、民族通俗文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气质乃至于精神 生活。可以说,故事讲不好,是文学失去读者的一个主要因素。第二是人物典型,个性突出。小说中的人物是读者打开小说之门的一把钥匙。每个时代的作家,都为 我们塑造了不少性格突出的典型人物,多少年过去了,可能读者已然忘记了作品的名称、忘记了作者,但那些典型人物,还是被我们铭记在心。而当下,每年出版几 千部小说,但真正让读者记忆犹新的人物又有几位呢?第三是语言优美有力。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它往往比题材内容等更能显示作家的个性。但在当下,许多小 说语言粗糙,语言的真实性、语言的气质、语言的状态全部被忽略,这或许是当代文学被不少读者批评的一个因素。第四是诗性美。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如果不够, 小说可供回味的空间不大;如果太满,会使得小说的艺术感下降。第五是历史感。谢有顺认为,小说是关于生命的叙事,也是一部活着的历史——生命与历史的同 构,是真正的小说之道。借由小说的书写,当下、此时可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也能成为永恒的历史景观。第六是经典性。所谓小说的经典,应该能暗合时 代的基本面,反映时代最本质的社会、人等各个方面的特性,能代表一个时代,并为后世了解此前的社会提供必要的文学范本。第七是拙朴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 “朴拙”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美,因而对后代颇有影响。朴拙强调的是文学的朴素美、本色美,语言真率自然,不事雕琢,不堆砌词藻,不滥用典故;同时又是内心 自然流露的艺术表现,感情以真诚淳朴动人。第八是浑然美。浑然美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文学的浑厚依赖于作者气养的浑厚,这种浑厚与社会、国家、个人,乃至自 然宇宙浑然归一。当下中国小说家为何难以创作出具有浑然美的小说?从社会层面看,当下中国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人的精神状态总体处于麻木的状态,作家的修养 达不到,自然无法创作出具有浑然美的小说。

  这八点,我以为是好的写作者、好的作品应该具备的文学状态。先不要讲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增加小说的文学性,比妄谈某某主义更实在。至于如何书写 现实,其实,只要尊重文学的规律,完全可以“再造一个现实”,关于这点,曹文轩在《小说门》中写道:小说却是无所不能,而小说最大的能力,我以为是它能够 轻而易举地为我们再造一个世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