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大寨精神在这里传承(侯美蓉)

——读刘德怀长篇纪实文学《大寨人艰苦奋斗创业记》随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8日07:54 来源:晋中日报  侯美蓉

  “虎头山上马达吼,层层梯田渠水流,喜看今日新大寨,大干大变大丰收。”著名军旅歌唱家马玉涛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又回荡在耳边,这是当年中国大地上兴起的一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尚。在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50周年之际,近日,我市著名老作家刘德怀的长篇纪实文学《大寨人艰苦奋斗创业记》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本书的面世,无疑是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精神食粮,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刘德怀先生和夫人彦颖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是从夫君增志口中知晓的。两位夫妻作家多年来默默无闻,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精心培育扶持着一批又一批文学新秀,指明了扎根乡土、传承文学的前进道路。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家刘思奇笔下的刘老夫妇:“我们相识是在1961年。那时晋中文联成立不到两年,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挂帅。当时,任晋中地委文教书记的苗枫同志向省委宣传部指名要人。经省文联同意,于是派作家刘德怀及时任《火花》编辑部诗歌组长的妻子彦颖来负责晋中文联工作。听人说他们是为贴近农村生活,与作家胡正一同主动要求从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鲁艺学院前身)回到山西来的。当时文联是在榆次南寺街2号大杂院,只有破烂不堪的两间房,连一本书都没有。他们住在晋中地委原中楼很小的办公室兼宿舍的房间内。我们进去看到一位戴列宁帽、穿蓝中山服的年轻人正在伏案写作,见我们进来他便立即站起来热情接待。他那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朝气,他就是刘德怀。他一一问着我们的姓名、工作单位及爱好。这时,从外面进来一位端庄漂亮的女士,穿着一件绿呢外套,围一条雪白的围巾。刘老师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他爱人彦颖……如今虽已变成两位白发老人,但他们还是那么乐观,还是那么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还是那么像两盏自明不息的照路灯。”

  据刘老讲,1963年4月,陈永贵在山西省农业劳动模范大会上精彩的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称赞。晋中地委领导遂派他到大寨与人合作采访干部参加劳动的报道。他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谨记这样的话:“这里又有一个陈学孟,在中国这类的英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可惜文学家们还没有去找他们”(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高潮按语)。当时他庆幸自己找到了陈永贵,那时大寨还未在全国出名,文学来源于生活,他决心深入生活,把大寨作为他的生活根据地。同年8月,大寨遭到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他常驻大寨参加帮助灾后恢复工作。以参谋的姿态,事事与干部商量,同时深入群众生活,与社员促膝谈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灾后的大寨有百分之八十的房屋倒塌。在数九寒天里,他经常在社员家与祖孙三代挤在一盘炕上过夜,这样就更加深了彼此间的友情,群众便将过去和现在发生过的事情讲给他听,从而使他了解和记录了许多关于大寨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寨是一个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小山村,十年九旱加上地主剥削,许多人家走投无路以致卖儿卖女。解放后当家做了主的大寨人,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土地改革才得以翻身。他们首先办起了老少互助组,而后成立了农业社,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向荒山要地。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凿山垒坝、修建梯田。陈永贵是垒坝的能工巧匠,二三百斤的大石头抬到他面前,一努劲将大石垒到坝上,一直干到星星眨眼才收工。老少互助组时的娃娃头、青年团支书梁便良,带领青年打头阵,因为他抬石挑土出类拔萃,所以人们称他是“铁肩膀”。

  大寨妇女是昔阳县最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在大战白鸵沟的日子里,宋立英、郭凤莲、李虎妮率领妇女上了阵。凡是看过纪录片《大寨田》的人都知道,大寨还有一支妇女运输队。“每逢春天往地里送肥料,秋天往场上运庄稼,大寨山上的羊肠小道,一个个妇女摆动着健美的身姿,肩上围着垫肩,挑着担子一字排开。她们闪动着扁担,缓缓地爬上坡,又轻盈地飞到沟里,像鸿雁排行飞云断。”以后便成了有名的以郭凤莲为首的“铁姑娘队”。大寨人就是凭着这样一股战天斗地的干劲和辛勤的汗水,修成了“合作沟”和海绵田。

  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故事闻名遐迩。狼窝掌是大寨最长最大的一条乱石河沟,三里多长、四丈多宽,每逢汛期暴雨来临,那肆虐山洪如野马脱缰,势不可挡。可陈永贵决心要把乱石滚滚的狼窝掌变成米粮仓。狼窝掌沟里的石头长得奇形怪状,犬牙交错且相互羁绊制约。在困难的时候陈永贵想起老将贾进才,他正在六七十里以外的沾岭山上牧放牲口,派人把他叫了回来。于是,一个瘦小的身材,背着铁锤和凿子进了狼窝掌。他咬紧牙关,抡起四五十斤重的榔头用力砸,两只手震开两道血口子,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用布条裹着继续干。贾进才的榜样,影响了工地上的社员,大伙干得更欢了。大寨人三战狼窝掌,大干了27天,终于把洪水猛兽似的狼窝掌征服了。

  1959年春天,陈永贵充满信心地去参加山西省的劳模会。他觉得自己有丰产的经验,向大会作汇报是扎实的。坐火车前往太原的路上,他欣慰地暗自高兴,大寨平均亩产增产了200多斤,是科学种田高产带低产的结果,是空前的丰收。不料省劳模会上出现了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怪现象,按照大跃进的精神,让各家修订“高指标”的产量。会上只有榆社的老劳模张志全和陈永贵没有把产量自动升格,他们叹着气说;“绝不干那亏心事,对党对人民说假话。粮食是一颗一颗从地里长下的,一点也不能虚报。给儿孙们堆下一摊饥荒,与其让儿孙后代唾骂,还不如现在不当这劳模!”

  为不耽误大队干部白天劳动的时间,陈永贵经常对到大寨工作的干部解释:“晚上谈工作通宵不睡地谈我也高兴,可是在播种时白天耽误我半个小时我也心疼。”深刨、深耕、深种是他们的传家宝。他说干部参加了劳动,就能体会到社员的热冷、甘苦,社员也就敢和干部说心里话。干部参加劳动,既能摸透人的脾气,也能摸透土地的脾气。

  “站在虎头山,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这是陈永贵的至理名言。在百年不遇的洪灾面前,为解除社员们悲观失望的情绪,大寨党支部做了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群众“先治坡后治窝,一天四出勤,夜间点燃汽灯苦战”,凿石铁手贾进才、大队长贾承让、顽强斗士梁便良、妇女队长宋立英、铁姑娘队长郭凤莲等,带领全村社员夜以继日地拼搏,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提出了不要国家救济粮、款、物,不减少向国家缴纳公粮、不减少社员口粮和工分的“三不要、三不少”口号。难怪周恩来总理把大寨精神总结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该书作者因长年工作生活在大寨,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用生动丰富的群众语言,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腻、生动、感人且惟妙惟肖,真实讴歌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民代表陈永贵的风范,是一部大寨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而陈永贵在出席全国第三届人代会上,毛主席拿出自己的稿费宴请他,把中国农民的价值推向了时代的顶峰。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中华大地上迅猛掀起。

  昔日的大寨精神曾鼓舞激励了亿万人民,如今,大寨精神仍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弘扬大寨精神,能够形成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勤俭节约、敢于担当的风尚,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浓厚氛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