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坚守与创新铸就的丰富——河北当代小说创作一瞥(郭宝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5日10:07 来源:光明日报 郭宝亮

  《日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是关仁山的长篇小说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前两部为《天高地厚》《麦河》)的收官之作。小说描写了冀东平原日头村近半个世纪波诡云谲的巨变,通过金家、权家、汪家、杜家几代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图谱,再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北方农村斑斓多彩的生活画卷。

  小说以古钟作为主线,用十二律结构全篇,并与二十八星宿相衔接,成为全书最大的象征性意象,筑成了小说新颖独特的时空结构。在处理历史、现实与个人的关系上,作者提供了新鲜的艺术经验,同时深刻反思了农村贫困和苦难的根源,对权力、资本致使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果敢的批判,并将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困境和探求进行了刻画。整部作品风格饱满尖锐、沉郁浑厚,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8月27日至8月31日,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河北将作为中国作家馆的主宾省,展示当代河北文学创作成就。在这个节点上回望河北文学的创作实践具有特别的意义。

  新时期以来,河北的文学创作全面开花,老作家孙犁、徐光耀等专事散文创作,成就卓著。孙犁《亡人逸事》《黄鹂》等散文作品,在平淡自然中蕴含着悠远的意味。徐光耀的长篇散文《昨夜西风凋碧树》笔力雄健,境界阔达。铁凝、梅洁、张立勤、郭秋良、刘家科、桑麻、张丽钧、雪小禅等的散文都曾产生过全国性影响。报告文学创作发展迅猛,涌现了一合、李春雷、梅洁、王立新等作家,他们的作品《黑脸》《宝山》《朋友》《创世纪情愫——来自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报告》《要吃米,找万里——安徽农村改革实录》等,题材重大,影响广泛。当然,小说创作一直是河北文学的重头戏,其发展成就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河北文学的整体态势。

  十七年时期,河北小说上承解放区文学传统,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两个领域取得了重要实绩。特别是梁斌的《红旗谱》,是中国当代文学“红色经典”的代表作品。在农村生活题材创作方面,孙犁及其影响下的“荷花淀派”的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风景。创作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是当时少有的优秀小说之一。在孙犁的影响下,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成为“荷花淀派”的重要成员,他们分别创作的《青枝绿叶》《故乡散记》《水乡散记》《渔婆》等书写农村生活的小说,满篇诗情画意,清新灵动,颇得孙犁小说的神韵。另外,申跃中的《一盏抗旱的灯》、张峻的《尾台戏》、潮清的《合婚台》等,都以新时代、新生活为主题,清新质朴,别具韵味。

  铁凝是河北新时期文学的一面旗帜,她的创作贯穿新时期文学始终。迄今为止,铁凝的创作大致经历了“香雪”时期、“玫瑰门”时期、“大浴女”时期和“笨花”时期。“香雪”时期充满了单纯、乐观,铁凝以“香雪般善良的眼睛”在细微处寻找真善美,在日常生活中讴歌理想。善良、美好、温馨构成铁凝早期创作的基调,细腻、恬静、雅致构成铁凝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风格。“玫瑰门”时期,铁凝一改那种单纯地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的冲动,而是深入生活的细部,深入人物复杂的内心,试图全方位、复杂地表现生活,特别是注重了对人性丑恶的探秘,加强了对生活混沌的展示。《玫瑰门》中塑造的司猗纹是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多得的形象之一。2000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大浴女》,实现了她所追求的“复杂的单纯”的艺术境界。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笨花》,是她走向艺术综合阶段的集大成之作。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坚守,是这部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

  除了铁凝之外,新时期河北小说创作队伍主要由三个梯队构成。

  第一个梯队是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作家,他们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经历了五六十年代以及“文革”,因此当历史进入新时期,他们站在了文学复兴的前哨。他们是贾大山、汤吉夫、陈冲、张竣、潮清、申跃中、奚青、关汝松、赵新、韩东、薛勇等。他们主要活跃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作品写的是错误路线对国家、人民造成的伤痕,以及对这种现象的反思。贾大山在1977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取经》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后来以《梦庄记事》为总题的一组小说,以“我”的知青生活为题材,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经过时间沉淀的梦庄人的一个个往事,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深层思考,更加注重向历史深处开掘,作品更具文化意蕴。陈冲的小说一直把城市工业企业的改革作为题材的重点,直面现实,在正面讴歌改革生活的同时,又不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常常从一个侧面来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又敏锐地写出了改革过程中各种人物的精神世界及其嬗变,并由此形成了他小说艺术的特色。

  河北新时期文坛的第二个梯队是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作家。主要有何申、谈歌、关仁山、何玉茹、阿宁、老城、宋聚峰、贾兴安、于卓、康志刚、丁庆中、水土、赵云江、何玉湖、王正昌、阎明国等。被称为“三驾马车”的何申、谈歌、关仁山成名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们的小说直面现实,关注国有企业与乡镇的困境,表现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在当代文坛掀起了一场“现实主义的冲击波”。关仁山早期以雪莲湾小说系列而引起文坛注目,作品主要反映出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转换过程中正义伦理的混乱。随后,他的聚焦点从海湾风情转向平原,渐渐把主要精力转向长篇小说创作。何申在温和的叙述中,包含着他对人性、道德伦理认真深入的思考,长篇小说《多彩的乡村》曾博得广泛好评。谈歌的小说,通过对转型期工厂生活的具体记述,如实地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转型过程中正义原则失效、正义意识淡薄、正义实践不良的伦理现实。长篇小说《家园笔记》形式新颖,风格彪悍。何玉茹的小说往往喜欢从小事入手,善于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叙事中表现出一种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关注。

  河北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三梯队是一批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年轻作家。他们主要有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张楚、刘燕燕、曹明霞、王秀云、讴阳北方、宋子平、唐慧琴、常聪慧、梅驿、叶勐、左小词等。

  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张楚被称为“河北四侠”,这主要是从他们的创作姿态上来考量的。侠者,以武犯禁之意也。正是在突破常规、超越传统的意义上,“河北四侠”的意义才能凸显出来。胡学文的小说往往取材于坝上草原底层农牧民的生活,表现他们苦难的生存状态,充满着底层生活的粗粝和毛茸茸的质感。浓郁的底层生活气息、强烈的爱憎情感、传奇的故事情节和自觉的艺术追求,都使他的小说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近年他的小说开始向人性的深处探索,刚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刘建东的写作起步于先锋小说潮流逐渐式微之后,但他的小说明显吸收了先锋小说在文体形式上的优长之处,在语言叙述上都“洋味”十足,这使他的小说在河北这块历来追求本土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土壤中显得卓尔不群。他的小说观念新潮,手法先锋,视野开阔,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全家福》《一座塔》获得业界好评。李浩的小说往往具有先锋小说的流风余韵,在对历史的形而上关注中又有对现实的反省。代表性作品有《将军的部队》《镜子中的父亲》等,特别是《将军的部队》,把过去那种阴冷的叙述转向了暖色。和平年代的将军显然也是“多余人”,他在晚年对自己“部队”的怀念,不是对战争的追忆,而是对已故战友友情的温馨眷顾。张楚的小说也是以当代城市青年生活为素材,表现出一种现代人的困惑与迷茫的情绪,小说充溢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诗情。他的小说是向内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灵魂、人的存在。这样就使张楚的小说既区别于外在写实性的所谓现实主义小说,又区别于时下身体写作式的商业主义小说。张楚是个异数,他在走一条艰难的写作之路。这次他的《良宵》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是文学界对他的一个肯定。(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