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哀民生之艰难(王辉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2日09: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辉城

  前些年,读陈庆港的《十四家》,很是震撼。虽然自己也生于农村,但书里所描述的赤贫之家的生存状态,还是令人难以接受。这本由14个家庭生活记 录组成的调查报告,事实上缺乏理论的支撑,只呈现出一种生存状态。在社会学里,向来有宏大视野的传统,像功能主义自涂尔干时起,便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他们 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生物体,或者更甚,是一部运行着的机器,所要研究的是整体。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那里,功能主义发展到巅峰,人依附于精密的社会机器上, 个体的意义趋于无。这种理论自然是有缺陷的,虽然帕森斯的学生提出中层理论来弥补帕森斯的不足,但我们心里也难免会犯一两声嘀咕:它是否真的能解决社会问 题?这是社会学尴尬的地方,永远在追问,也在抓药开方,但效果其实并不算好。

  《冰点·特稿2012~2013》一书,好就好在没有落入社会学的窠臼,它把感情倾注于个体,以表达对这个国度深沉的爱。或者,我们可以用另外 一种说法,它试图用细节来反映目前的中国社会。城市与外乡人的矛盾、乡镇少年的生存状况、法治的现状、历史的反思……若是细心阅读,可以发现,书里所关注 的问题,正是亟须这个时代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而清晰的答案,但通过阅读个体的遭遇,了解另一群的状况,会有助于我们思考,有助于我们 得出自己的答案。

  一座城市的成长,离不开人——确切地说,离不开外乡人。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一是地理环境的,另一个则是制度性的。我们知道,前者难以改变,后者 是可以通过改革来改变的。在开篇第一个案例中,便是令人欲哭无泪的城市病人的故事。外乡的年轻人,在城里打拼、缴税、生活,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可真正得了 癌症需要城市公共服务帮助之时,却发现人为的制度在他们面前筑起一堵高墙。城里的诸多福利,外乡人并不能真正地享受到。我们不能说户籍制度是完全失败的, 毕竟它在控制着城市,使之没有无限制地膨胀。但它确实像一把锋利的剪刀一般,把农村和城市分割成两块。这些年,往往可以看到“同命不同价”的新闻,同是车 祸丧命,农村人命贱,城里人命贵,很是荒谬,但也无奈。

  现在的农村,算不上美好。诚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乡村事实上更进一步空心化——青壮年往城里去了,只留下老人和儿童。资源不平衡所造 就的悲剧,很是令人泫然的。我仍记得读高中时,上英语课,老师是提着老旧的录音机来上课的,磁带一放便卡住了,发出尖锐而瘆人的声音。读书是农村人逃离农 村的惟一途径,但就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而言,又难以与城市竞争。及至后来,我去县城高中读书,播放英语便不再是老旧的录音机,而是播放系统。再到上海学校 一看,差距就更大了。在《冰点·特稿2012~2013》的《高考落榜生之死》一文中,我读到了无尽的悲哀;在《彬县少年杀人事件》中,我看到了少年脸上 的执拗和绝望。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或满怀荣光,或布满不堪。荣光倒是一直在宣扬,而不堪则被有意识地忽视,甚至忽略。有些历史,是绕不 过去的。陈小鲁等一干红卫兵,是时代的牺牲者,同时也是加害人。事实上,他们有理由保持沉默——年轻人能知道什么?热血、朴素的政治信仰、崇尚暴力……但 被他们所伤害的人,更有理由得到一份道歉。读到年老的陈小鲁们向老师鞠躬道歉,我不禁感概万千,几欲落泪。个人的良心觉醒,终究会唤醒整个民族的良心。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当年刘少奇手持宪法,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却不得时,无疑是一件极具象征性的事件。宪法, 国家之基础,若是宪法不张,整个国家便陷入失序的状态之中。事实上也是如此,共和国60多年,再也没有比“文革”10年更加混乱的时代。

  这不是一部社会学的著作,但它却提出了尖锐而现实的问题。以个体的生存状态,深沉地讨论了整个国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虽然没有下一个清晰的结论,但我们仍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屈原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艰,是路途遥远,需要努力。

  (《冰点·特稿2012~2013》,徐百柯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年7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