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舌尖上的悲哀(王玉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2日09:24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玉生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这个人每次出门回来,必定是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醺的。妻子问他天天都是和哪些人一块儿吃饭,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社会名流。不过,他妻子对这话有点疑虑,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饭饱地回来。问他和什么人一块儿吃喝,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社会名流。但我很纳闷,为什么我们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想跟踪他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着丈夫出去了。走遍全城,她也没有看到哪怕一个人停下来站住和她丈夫说句话。最后她看到自己的丈夫来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乞讨些剩余的祭品,又东张西望地到另外一家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饭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难过地哭泣着,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扬扬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这是学者王立群在一次题为“成语中的传统与现代”的讲座中讲述的一个可悲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孟子》,意图是讽刺那些追求升官发财的人,后人将这个故事凝练为四个字:墦间乞余。“墦”是“坟墓”的意思,“余”是“多余”之意,这里指祭奠剩余的酒肉。这个成语多用来讽刺那些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一面乞讨人家的残羹冷炙,一面还扬扬自得、虚伪骄傲,瞧不起比他地位低下的人的卑劣行径。

  王立群痛批齐国这个男子一方面没有尊严——乞讨,另一方面装着很有尊严——骄其妻妾。这是虚伪,是舌尖上的悲哀。

  《王立群智解成语》以成语说故事,以故事论时下,讲述了近300个令人难忘的成语故事。有些成语我们可以脱口而出,但却不知它出自何处;有些成语我们会经常引用,但却说不清楚它的演变;还有的成语我们行走在大街小巷随时都能看到,但却不明白它背后隐藏的感人故事。《王立群智解成语》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翻开了诸多历史,让我们看到了成语的前世今生——它的诞生,它的演变,它那蕴含哲理的警句名言,是古人为我们精心培育的经典之花。

  书中讲述的“商鞅立木”、“季布践诺”的成语故事,在强调构建诚信社会的今天,人们不能不反思发问,几千年后的炎黄子民,我们究竟是成长了还是倒退了?“漂母饭信”、“一饭之恩”,说的是汉代开国功臣韩信报答当年舍粥的漂母、春秋晋国灵公卫士灵辄为报一饭之恩舍命相救赵盾脱险的故事。古人这种知恩图报、不忘滴水之恩的人性品格,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学习效法吗?“南柯一梦”、“一枕黄粱”两个成语告诉我们,美好的愿望要靠一点一滴的发奋努力才能变成现实,否则,只能是痴人说梦,空欢一场。这些成语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朴素深刻,在当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具有什么样的品行操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如果眼里只有金钱,那只能让前人耻笑我们的无知和悲哀了。另外,书中讲述的“精卫填海”、“结草衔环”,读后不仅让人感动落泪,更使人领略了什么叫坚守和报恩;“悬梁”和“刺骨”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震撼,还有意志和力量;“映雪”和“偷光”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了立志好学、穷则思变的人生……

  这本书不仅仅是讲成语,更多的是在说诚信,说感恩,说励志,说圆梦。我们今天所存在的问题,似乎古人很久以前就为我们看到了,所以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名言警句,这是时时刻刻在提醒人们,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做人的根本,不能忘记做事的道理。

  (《王立群智解成语》,王立群著,大象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