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民族的觉醒与希望(李初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2日09:2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初涵

  黑与白是永恒的话题,像黑夜与白昼、阴与阳、是与非、善与恶诸如此类的矛盾体都可以被一张老旧照片概括起来。我想《黑白劫》就是本着这样的思路 创作出来的。作者努力用纪实文学的态度,用文艺小说的笔墨,加上哲学式的抽象思辨去完成它,尝试着把人们因这些矛盾而受到的劫难融汇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内、特定的地域环境里和一群典型的人物身上。这样一来,当人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难免会感到如同翻看老照片一般,把悲悯、赞叹、肃然的目光尽数投向黑与白 的背后,思考作者为读者道出的主题。

  具体到《黑白劫》上,整个故事建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戴河海滨的社会形态和市井生活上,把详实的历史文献、大量的民间记忆、相应的人文背景资 料用小说人物的命运巧妙地穿插混捏在一起。生活在那个中西方文化交汇、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碰撞、进步思想与旧道学消长、善良与邪恶激烈交锋的时代中,名不 见经传的小人物们用他们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去演绎这个主题——文化和人性的对决造就了黑与白掩盖之下的人类永恒的劫难。不得不承认作者对小说题材的选择 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因为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不仅留下民族利益的冲突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悲惨记忆,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冲击。中国百姓谨守着的“祖宗德 行”在此时该当如何?儒释道、耶稣基督、赛先生德先生、世俗礼教,甚至武士道都想在此一展拳脚。然而黄沙淘尽毕竟东逝水,一睹古今峥嵘处,风流人物俱万 古,惟青山绿水长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回望过去,思考民族文化血液的时候,只有那些经历历史磨难而没有幻灭的精神才配叫中国的、民族的精神。

  小说展示了大量小人物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的偶然,有的必然,好像都被一套隐形的绳索束缚着。当读到这些人物角色因自己的选择走向终结时, 读者无不心生感叹。比如传教士道格身上集成了种族主义的偏见、殖民主义的滥觞,然而他对基督教近乎偏执的执著却使他在大多数西方人逃离北戴河时留了下来, 在他继续传教时又接纳了原本不屑一顾的“中国人的想法”,最后像一个中国人一样葬在了中国的土地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殖民文化的嘲弄。又如 三妹之死,不得不说是人性对旧文化的控诉,这清楚地展现了人性对抗文化时的软弱。还如,小说中描写了陈达山、程四爷、发子等普通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之时,对 抗日义勇军暗施援手,被鬼子滥杀。他们的死也是我们民族性格中大无畏精神的闪光。

  由此可见,作者让52个角色拥有绝不雷同的死法,就是用残忍的笔墨告诉读者,人的生与死,不论是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不论他们在最后审判到来 前从容与否,让灵魂的火焰在人性的最后挣扎中迸发,让这道光辉照亮后来人,才是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所能达到的平衡点。所以当人们面对历史做出自己的选 择时,总会是发自内心和人性的,而时局所迫多少有找借口的成分在里面。

  作者有些刻意地用近似于白描的手法刻画当时的历史背景,让那些历史照片一张张树立起来构成舞台,又仿古典小说评语的形式,以“渔樵问答”引申寓 意、拓展故事、评价立意,就像戏剧的旁白,这种写作手法别具一格。全书故事分四个部分展开,用一张反映时代背景的黑白照片隔开,再次给读者历史上的暗示, 而标题用由低到高的鸟叫声作题开始,暗示着民族觉醒的渐进。这让读者感受到,一群普通百姓在面对那个弱肉强食的悲惨世界时,经历了从无所适从到随波逐流, 从适者生存到拼死挣扎,直到看到新思想新文化的曙光,变得果敢坚强。不错,作者正是通过小说人物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民众的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以及那个历 史时期中国人民的选择。

  主人公大富在最后找到了灵魂的寄托,跟上光明的引导。而相比之下另一个主人公花士荣,面临人性考验时总能选择世故应对,看上去他的一生没有大富 坎坷,但实际上他的良心从未得到过安慰,一生都在庸碌中挣扎,在庸碌中死去,他信奉功利主义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悲剧。而作者正是通过对人性曲折成长的表现来 告诉读者,文化属性是人性的组成部分,而只有找到正确的文化属性,人性才能得到所谓的救赎。

  在内容上,小说涵盖了北戴河大量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并将当时与北戴河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巧妙穿插其中。从这个层面上,这本书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文献意义。

  如果读者走出小说中的那个只有黑白照片的旧世界后,能够泰然自若地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现实中的五颜六色;在面对文化上的选择、人性上的抉择时, 能够遵循自己内心的正义呼喊;在讨论走过的路时能够明白,无论当代人怎样解读,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变革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那么,黑与白的问题就不 令人为难了。

  (《黑白劫》,乔木、儵鱼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