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书友吴鸿兄邮来一本书,沈培的《孤山一片云 沈培琐忆》,翻看版权页,才知道是吴鸿兄和另一位同志责编的。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沈培这个名字,我的耳朵都快磨出茧子来了,是孙幼军先生常向我念叨的那个沈培。我手里至少有5本以上的《小布头奇遇记》,每一次拜望孙先生,他在签名的时候,都要絮絮叨叨给我说这个沈培。沈培就是当年给他画《小布头奇遇记》封面和插图的画家。孙先生说起沈培,很亲切,如同多年老友,或者说本来就是多年老友。
阅读这本书,便知道了沈培先生的许多人生经历。如果说,孙先生提及沈培,给我的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轮廓的话,那么这本书就给我呈现出了一个有鼻子有眼有血有肉的沈培。沈培原名叫沈培金。1934年出生杭州,194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1954年被分配到上海新少年报,我推测,上海的新少年报可能就是后来的少年报以及少年日报吧,再后就职于中国少年报社。如此说来,那是我的同行,同行中的老前辈了。主要创作儿童漫画,最具影响力的就是连载的漫画作品《小虎子》以及《小布头奇遇记》的插图和封面画了。
沈培在后记中说,一生混迹漫画界,为饭碗。率真得可爱,朴实得令人敬佩。老一代人——那些真正的文人——都会直言不讳地说:文人都为稻粱谋。而现在同行们说起理想和抱负时常会虚假得令人发笑,似乎都是孩子们的代言人,都是孩子们的精神领袖。这些文字的产生,用沈培先生的说法,是老同学黄裳约稿,嘱他写校园回忆,后来黄裳病,约稿之事黄了,但沈培先生却没有中止,拉拉杂杂写了二百多篇,后经另一个漫画家师友韩羽推介,在《藏画导刊》刊出。
这些文字都是小品文,如此简约的文字,我是第一次读到。我们说的精短文字,大体指的是报刊上喜欢采用的千字文,而沈培先生的文字,则是百字文了,每一篇,都是百余字,二三百,最长的,也超不过五百字。作者的行文,全是大白话,口语化,如同在和人交谈一样,娓娓道来,亲切无比。读这样的文字,眼前立马会出现一个风趣可爱、亲切无比的小老头的形象。这个小字是指他可爱的意思,和个子高低毫无关系,而且我也不知道他是人高马大还是瘦小精干。他的文字,具有强烈的他的漫画风格。在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中,他画的插图都是小图,最大的也就二分之一图,几乎没有整幅的。看来沈培先生把大内涵的东西用小图画来表现。
沈培的文字,从大的方面说,基本上分两块,一块是校园的往事,当然是有趣的事,能具有漫画特点的事,另一块就是他在黄湖农场的事。期间点缀的是他的童年往事,和到香港以后的往事。如此一看,这本书,基本上是他一生的写照了。好文字,好文章,在我看来,能展示作者风貌,精神气质,性格特点,人生态度,作者活脱脱就能站在你面前,你能听到他的呼吸,能看到他眼睛里的光芒。作者的文字,很多都可以算得上是讽刺小品,幽默小品,但这不是作者的虚构和创作,而是作者真实的人生经历。人生如果是茫茫大海,那么,这些文章,就是沈培先生采撷的浪花。
沈培的文字,轻松,简约,幽默,风趣,朴素,读来常常让我忍俊不禁。有几篇,让我开心大笑。我感慨:好可爱的老头,好率真的文字!
最后,我要挑一点小毛病,封面上有主标题,副标题,作者署名,但在书脊上只有主标题和副标题,而无作者署名,尽管副标题已经带上了作者名。这个小小的失误,本想私下里和吴鸿兄说说,但觉得让同行们都看到并引以为戒,是善举,善意。我想重复一下,这个小小不足真的是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