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成为格非之前的格非(赵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0日14:22 来源:青岛日报 赵 瑜

  格非在散文集 《博尔赫斯的面孔》里,写了自传体的几篇文字。有趣。

  格非的大学时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中国最为黄金的十年。让人想要发笑的是,这一批大学生们在学校里比拼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他们每个人都挖空心思去读那些偏门冷门的书,然后呢,找同学去论战。仿佛谁说出来自己最近读的书名字是生僻的,则已经赢得了“深刻”这一称谓。

  格非在《师大忆旧》这篇长文里,深情地回到了自己的大学时光。

  那是多么光滑而不知羞耻的青春岁月啊,几乎,每一个中文系的人,都有着大同小异的体验。格非记录了两三个读书的人怪人,比如一个著名作家,到格非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开讲座,他讲了三个小时,就不说一篇大家熟悉的外国文学名著。当有同学提问他对《复活》的看法时,这位作家沉吟着说:“写得不好。基本上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哈,这句并不具体的评论,几乎可以用来否定一切作品。

  最有趣的是格非的大学老师们,一个一个奇葩得厉害。比中一个人研究否定本体论的,与人辩论不过,立即抛出他的黄金台词:否定。还有一个研究神秘主义的青年学者,他研究的对象颇为繁杂,比如,经过他的研究,鸡原本有三只脚,飞行中的箭镞在理论上可以停下来,最适合在微博或微信发布的研究成果是这样的:据他考证,李白《蜀道难》本来就是一部剑谱,起首的那句“噫吁”就是一个招式。

  说句实话,天天在这样的一群怪才中间生活,不成为小说家的几率很小。果然,格非轻易地成为了小说家,大学期间就写出了《迷舟》这部经典的作品。

  成为小说家格非之前,在宿舍里,格非也已经见过不少作家了。比如已经成名的陈村,又比如已经成名的马原,还有余华,王安忆,甚至北村。

  格非笔下的北村有意思,北村的名言是真理越辨越乱。那时的文学氛围有多好,常常是北村来到格非的宿舍里,气喘不平就开始谈论文学,然后争执,然后他自己抱着脑袋喊着头痛,原因是没有吃饭。

  李劼更是神奇,他的宿舍常常高朋满座,大概也是因为人脉过于茂盛,李劼在自己的宿舍门口直接贴出一张纸条,要求凡是进入他宿舍里的清谈之客,必须说英语。这一下,将英语口语一般的格非羞涩了。

  那时候,格非也开始写小说了。他的《迷舟》写完以后,在几个清谈的朋友圈子里相互传说,很是得吴洪森的喜欢。吴洪森把这篇小说推荐给了《上海文学》,不久,格非便收到了《上海文学》主编周介人的退稿信。在信里,周介人说这篇小说是通俗小说,所以不适合《上海文学》。这一下,惹恼了荐稿人吴洪森。吴洪森公开与周介人断交。

  格非在《师大忆旧》一文里这样写一佚事:“洪森得知 《上海文学》退稿的消息后大为震怒,甚至不惜与周先生公开绝交。为一篇不相干的稿件而与相知多年的朋友断交,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可据我耳闻,类似的事情在那个阔绰的年代里并不罕见。”

  被退稿,不论如何都是会影响情绪的。格非将这篇小说锁在了抽屉里,不久,又被吴洪森将小说转给了《收获》。小说一经发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而退稿的周介人主编,后来又专门找格非谈过一次话,向他承认自己对《迷舟》判断不准确,处置不当,作为补偿,邀请格非再为《上海文学》写一篇小说。

  就是这样,学生格非突然变成了作家格非。

  翻开这册《博尔赫斯的面孔》,看格非的小学教育,他在《乡村教育:人和事》一文里写到他的作文启蒙教育。语文老师教给他们的诀窍是:要经常使用“突然”这个词。老师的意思是,突然,是一个抓住别人眼睛的词语。

  后来,在某一个场合,格非听到了雷蒙德·卡佛在教人写作时,也是如此要求学生用“突然”这样的转折词。

  幼小时关于某一个科目的启蒙,在格非的身上突然有了效用。若干年后的一天,格非突然想起写小说这样一件事情,于是,他突然便成功了。

  (《博尔赫斯的面孔》,格非著,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