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写小人物,颂大道德(朱首献)

——评朱晓军、梁春芳报告文学《高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0日09: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朱首献

  报告文学《高地》以浙江普通民众的道德实践为对象,歌颂了一系列平凡的伟大、卑微的崇高,叩问了世道人心,谱就了一曲感动的乐章。作为一部记录中国草根人群的道德档案,《高地》的艺术触角无疑是敏锐的;而作为一部浙江乃至中国人精神脊梁的文学表述,《高地》无疑也是可圈可点的。这部作品将道德考量的刺痛感和文学阅读的愉悦感融合在一起,以一种复杂的审美体验成就了自己的艺术素质,可谓一部力作。

  报告文学得用事实说话,一失真则千古恨。报告文学必须得有生活、讲诚信,它是一种最讲诚信的文体。过去有人说报告文学是用脚写出来的,这句话实在是说出了报告文学的个中况味,也道出了好的报告文学作家的不易。《高地》实在是不容易,其他的不说,就是在材料上,就很让人敬佩,近20个故事,几十个人的人生,涉及面广,包罗万象,各行各业,三教九流,调查工作量之大,采访工作之艰巨,可想而知。实际上,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完全可以看出,朱晓军、梁春芳在材料上绝对是下了一等的功夫,他笔下的人物在他面前几乎是透明的,他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洞悉之深简直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现在像他这样认真去观察生活,这样坚守着报告文学良知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说《高地》这部作品材料不易、有生活绝非过誉之词。

  《高地》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学作风,对象都是寻常百姓,水果贩子、水电工、街头流浪汉、保险业务员、渔民、中学生、看守所管教、中学教员、普通农妇等,他们在夹缝中生存,他们的人生也都是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作品写他们的精神世界,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揭示他们的道德境界和人生觉悟,在当下社会充斥的物欲横流中犹如一道人性和道德的闪电,很感人,也很震撼。

  《高地》写的是小人物,但呈现的是大道德。像张敏荣租借小区101栋的48户居民,为东邻之女捐肝的林萍,带着同伴尸体一起回家的船老大,抱着瓷娃娃上高中读大学的“90后”少年,驮着老年痴呆的妈妈去上班的中学老师,在大海里救人500多次的水鬼,子债父还的老渔民,认流浪汉做父亲的水电工等等,这些人很难说有多高的文化水平,有多高的社会地位,有多大的行政权力,在社会上有多大的生存空间,但他们身上有着最朴实的处世伦理,最素朴的人间情感和最本真的人性光辉,他们每一个都是大写的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恰恰就是这种最底层、最淳朴、最民间的道德力量。管子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绝不能任道德之舟倾覆。在这种意义上,《高地》在精神荒漠化时代给我们打造了一个道德的生态绿洲,它所揭示的这种草根的力量正是我们民族的亮点和希望所在,当然,这种打造也体现着朱晓军的报告文学在道德层面的勇于担当。

  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第一要素,一部作品,你材料做得再好,再扎实,如果在文学上掉以轻心,就会功亏一篑。现在有一个词叫做“悦读”,具体到报告文学来说,就是报告文学的阅读应该给人以愉快的审美享受。《高地》的阅读就是一种“悦读”,在我看来,这得益于它的这样一些审美品质。首先,它讲究叙事。叙事学里有一个术语,叫做“叙事的旋涡”,讲的是作者在叙事中依靠叙述造成一股强大吸力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作品的阅读中而不能自拔,中国传统小说设置悬念的目的就是制造这种叙事的旋涡。《高地》中当然没有悬念,但它借助语言的流向、叙述的坡度、情节的吸力和故事的感人形成了一个个很强的气场和很深的旋涡,一旦你展开阅读,就无法释手。所以,它的每一次叙事都让人揪心,让你欲罢不能,让你在阅读中痛并愉快着。其次,它的语言扎根于语境,不牵强,不做作,极富个性化色彩,能够巧妙地根据叙述的脉动恰如其分地使用语言,既传神又拿捏得当。例如作品写汪霖躺在北京道培医院病床上牵挂自己待产妻子时的心情说他恨不得把自己也变成一条短信发给妻子;写欢迎新同学的班主任时说她像“刚出炉面包似的热情洋溢”;写瓷娃娃3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脆骨症时,说他“路还没走稳就没路可走了”;《“感动”,从那条寂寂的小道走来》写孙炎明听到自己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必须再做一次手术的消息时瘫坐在沙发上,心似乎坠到了谷底,“意识像扬在空中的稻谷一粒粒地回落地上”;《你的“天下”不在海域在民心》说退潮的海像少妇,涨潮的海像泼妇,大风大浪的海就是杀人越货的孙二娘;写台风来时“浪像一群群非洲斑点鬣狗扑进渔港”,而天黑时则“像匹青布抖一下就彻底黑了”;16位村民救落水的车辆中形容冬日的太阳“像奶饱了孩子的少妇,浑身都散发着慵懒”等等,这些语句几乎就是神来之笔,不仅高度契合语境,而且生动、精准、有质感。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大意是好的文学语言不是作者生拼硬凑出来的,而是笔到手来的结果。我自信作品中的上述语句就是作者在写作中灵光闪动、直寻而来的,绝非他搜肠刮肚的产物。当然,报告文学并非要求语言满盘皆精彩,但数语响亮,必会使全篇生色。《高地》中这些灵动、妙悟的语句还有很多,它们就像清晨草地上的露珠一样,熠熠生辉,合力为作品增添了无穷的底蕴和亮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