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少儿出版应树立精品意识(张健)

“天花板”不低,“门槛”也要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9日09:39 来源:人民日报 张健

  少儿出版是“易为”之事吗?蜂拥而上的出版热潮,似乎暗示了它的“门槛”很低,以致全国90%的出版社都能来踩一踩。然而,每年的少儿图书精品榜单上,本土作品依然难敌引进版。这似乎又昭示了,少儿出版的“天花板”其实很高,打造精品并不容易。在“门槛”与“天花板”之间,我们还需跨越多远的距离?

  记者:一些人觉得,少儿图书是写给小读者看的,内容浅显,没多少内涵。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海飞(中国版协少读工委原主任): 越是少儿出版,越要精益求精。少儿出版要拒绝差错,成为高质量的“精准出版”。因为少儿出版的读者是天真无邪、年幼无知的少年儿童,没有成熟心智、没有正确的是非标准、没有自我判断能力,更需要成人社会帮他们把好关。所以,精品意识是少儿出版的重中之重。否则,只会误人子弟,贻害社会。

  李学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少儿出版要有文化担当,这是最要紧的精品意识。同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历史进程相比,同儿童生活的变迁相比,我们的少儿出版还显得不够深刻、不够厚重。

  少儿出版和儿童文学写作表现的内容确实需要符合儿童的特点,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回避深刻与厚重的理由。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1945年出版后,甚至在瑞典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的大讨论,人们结合刚刚结束的战争,反思在儿童教育方面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理想的儿童教育应当是怎样的。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所描写的,显然是1945年意大利结束军国主义统治,成立共和国前夕的儿童生活和儿童体验。中外儿童文学经典都向我们证明,记录同样是少儿出版最重要的功能,只有在历史发展中忠实地、深刻地、艺术地记录儿童生活、儿童体验和儿童情感,才有可能推出成为民族文化记忆的伟大作品。所以,我期盼儿童文学作家能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当下儿童生活上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葛竞(儿童文学作家):在我看来,少儿图书不仅要有美好的内容,还要有美好的形式,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书籍设计既有个性,也有美感,让孩子切身感受到:书是美好的事物,阅读是一种美好的经历。这样美好的书来自作家的努力,也需要插画者和出版社共同协力,竭尽所能,做出精品。

  记者:受到庞大的市场需求刺激,许多出版社纷纷加入少儿出版的行列,这带来了什么影响?

  李学谦:这种全行业参与客观上起到了拉动少儿出版规模持续增长的作用。但是,这种增长是通过大量投入出版资源实现的,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并已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一是竞争无序,出版资源开发过度。二是原创乏力,对公共版权作品和引进国外版权过度依赖。三是供需脱节,出版大国面临阅读尴尬。四是转型缓慢,商业模式陈旧单一。这表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需要走一条靠与科技融合、整合资源和提高质量来实现发展的新路。

  海飞:综观我国的出版格局和图书市场,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国90%以上的出版社都在出版少儿图书。但少儿出版的读者定位明确,是一种专业出版。所以,在作者队伍中,必须要有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科普作家、低幼读物作家和儿童插图画家;在编辑队伍中,必须有懂得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文学、儿童美学的专业编辑和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编辑。少儿出版的“天花板”很高,少儿出版的“门槛”同样也要高。

  记者:近年来,少儿图书在引进与原创方面有什么发展变化?

  李学谦:实际上我国少儿出版的原创出版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增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4年图书选题分析报告称,少儿出版原创实力强劲,创意特色明显,其中“原创儿童文学选题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趋势更加鲜明”。

  但是,平心而论,拿得出手的精品力作真的还不多。由“中国制造”而成为“中国品牌”的更是屈指可数。说到上世纪20年代的儿童形象,我们会想到叶圣陶笔下的“稻草人”;说到30年代,我们会想到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说到抗战时期,我们会想到徐光耀的《小兵张嘎》;说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会想到孙幼军的“小布头”……那么,现在呢?谁能很有把握地说出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儿童记忆的形象是哪一部作品中的哪一个人物?即使说出,又真能获得公认并经受住岁月的磨洗吗?所以,归根到底,我们还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经典。

  李东华(少儿文学评论家):我们不能因为引进图书方便快捷,质量有保证,而丧失了推动本土原创少儿好书的动力和热情。本土少儿图书出版确实数量不少,但每到年底出炉的各种排行榜上,引进版却往往占绝对优势,长此以往,将形成本土原创在低端徘徊,高端好书依赖引进支撑的局面。

  记者:该怎样看待市场与精品之间的关系?

  刘绪源(少儿文学评论家):童书有商品的品格,但商品性并不是童书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品格;我不认可越赚钱的童书就越是好书。我们必须对市场好的童书作具体分析,对市场相对不好的书也要作具体分析,要多用几把尺子,这才能保证心中有数。

  李东华:我想需要破除一种偏见:即总觉得“经典”和“市场”是对立的。似乎追求“经典”品格就很难畅销,而畅销的就一定不是“经典”,就只能是那些浅显的、消遣性的读物。从根子上说,这种认识是对小读者阅读能力的一种轻视,认为他们接受不了有深度的作品。事实上,我们在畅销书榜上可以看到《夏洛的网》《小王子》《城南旧事》等各种中外经典作品,这说明我们小读者的审美判断力是值得信任的。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市场化对于童书的发展是双刃剑。一方面,市场的开放和繁荣为少儿出版事业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基础,它也参与了当代儿童文学的艺术重构进程。但另一方面,市场的法则远不能拿来解释童书生产的一切。在市场之外,更要尊重童书自身的艺术和文化规律。当代世界童书出版品牌的无数实例都证明,只有那些真正体现文化责任和文化关怀的少儿图书产品,才可能成为有持续影响力的优秀品牌,也才有可能把本土少儿图书带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