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个人的和声(王凤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5日14:26 来源:文学报 王凤英

  “是真名士自风流”,这句话自古以来几乎取人性命于无形。怎么才算得上真名士,应该如何才够得着“自”风流,周涛的《一个人和新疆》给出了自命“名士”与他命“名士”者的区别。前者并不一定要宽袍广袖但必如嵇康那样“越名教而任自然”,其次还可以如阮籍一般“审贵贱而通物情”。千年以下无出其左,亦无如其右。如果照魏晋风度以来名士标准审视当下所谓“真名士”,举目空旷数量清汤寡水。然以周氏风格独步天下的周涛在一个人的和声里尽可能作以回答,至于这样的回答自己满意不满意、他人满意不满意,无疑,他心里是有数的。他有看清事物的能力。

  如何解释这种判断?因为《一个人和新疆》中出色的智慧?我认为这只是半个真相,另半个在于他文字架构起来的殿宇。不容错过的是周涛的取舍带有一种洒然气息和不容易忽略不计的绝对自信,或谓之“狂”,他的字面字里无一遗落的路径都清晰地指向了这一点,这一定会带来一种好处:绝对没有因此而通常会有的智性冲淡、自我饶舌和啰嗦。他的清晰来自尽可能的客观还原,这其中是带有周氏风格的,即跳出来看,看别人,看自己。看别人,场景还原极为到位却并不耽于沉溺和怀想之类;看自己,决不回避那些或灰或暗的人生地带。这是周涛的智慧。

  当然,读者是否完全接受和正确解读这种有人称之“俊伤其道”的坦诚,确有不同的声音的。有人读到《一个人和新疆》论及个人情感出轨一节的写实时称,简直不可理喻,简直不像话,进而质疑其人品不过尔尔之类。你不能不承认,周涛的智慧远不至此,他想必刻意要留下这种“关键性”符码,让这本书真正意义上成为第二本《忏悔录》,或者,依周涛的个性,越之为第一也并非无此可能。但他的“狂”是一种智性的,充满了力量的,并非不管不顾所谓清誉的。世上就有那种人,近乎无所不涉、涉之尽通、通之尽精,假以时间和精力允许,想“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他是不难办到的,但这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可以的。以故,《一个人和新疆》提及的人物几乎均在当下活得非常之不俗,并非其夫人一人而已,且提及的人也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赞美讴歌一面倒,那样的话便不是周涛,便不是《一个人和新疆》。

  当然,这无关乎开头提到的“真名士”问题,也无关乎担当沉重历史的还原之举。全开放性的自传透着周涛颇有玄机的智慧。古稀之年,登临过险峰欣赏过无限险峰的周涛,参透那些仍在迷津中的苑囿并不意外,他的智使其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更多思考的是对于永恒的高难度接近和追求,但这种追求和接近终其一生必不可能成为现实,周涛仍然会去追求,永不停息。这就非常明白了,一时的权力不是永恒的,他不稀罕追求;表面上的很成功,他根本不在乎。这样一个人,难怪会说出“是1949年新疆军区第一人,我要做的,起码是百年以来新疆第一人”,瓦釜雷鸣,言犹在耳,确难有人会这样说,也确难有人敢这样说!

  与其说周涛狂得吓死人,毋宁说他的野心除了智性的便是可爱的。一望而知,他惯于用简洁、理性、犀利且幽默的风格直接抵达事物的真相,促成其高超的文学成就实在情理之中。大不一样的叙事视角和纯粹个人化的推导方式,不无智性地发现文学界对其失去神秘感和崇高感的可怖现实,不仅如此,不可转逆的疏离感使其对当下文学奖项的公正性、突出性、引领性发出了严正质问和强烈抗议,这在当下具有话语权的为数不多的人中异彩独放,委实值得尊敬。

  当然,《一个人和新疆》的命运感就是周涛的命运感,这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发生在“红二代”周涛身上的种种矛盾难以忽略,如不无励志的个人成长中不时流露对优越身份的羡慕等。也正因此,一个人的和声才唱得层次分明。

  (《一个人和新疆》 周涛/著,花城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