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写下去才知道 能不能写得好”(施晨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4日10:53 来源:解放日报 施晨露

  叶兆言携新长篇小说亮相

  “写下去才知道 能不能写得好”

  南京作家叶兆言昨天来到上海国际文学周“思南文学之家”会场,身着T恤、踩着凉鞋,与对谈嘉宾、上海评论家吴亮的评价颇为吻合——“深居简出,只是不停地写”。

  叶兆言坦言,自己“怕见人”,也不太善言辞,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发言,“因为我是个怀疑主义者,一边说话一边会觉得自己说得不对。”吴亮调侃,少言的“兆言”是因为写得太多,说得就少。来到上海书展与读者交流,叶兆言并不抗拒,“写作是寂寞的,我是一个内心不强大的作者,想聆听一些声音。写作就是为了寻找读者,对写作者最大的惩罚就是没人理你。来自读者的声音,哪怕是批评,我也渴求。”

  叶兆言的最新作品是长篇小说 《驶向黑夜的女人》,在《收获》最初发表时叫《很久以来》。吴亮坦率指出,《驶向黑夜的女人》 这个名字更有电影感,但与叶兆言不动声色、娓娓道来的写作风格有冲突。

  叶兆言亦坦率作答:“确实担心这个名字有点俗。出版社希望改个名字,他们认为《很久以来》在今天的时代不好卖,但我想,我本来就是没什么卖相的作家……后来说服我的是女儿、女婿。我想在喜欢的诗人多多的诗集中选一句做名字,我读多多的诗是1979年,那时刚上大学、开始写作,印象中‘驶向黑夜的女人’这句的出处是一首诗,名叫《青春》,这次重读才发现它实际上叫《黄昏》。我喜欢这个反差。”不过他又说:“在取名这一点上,我有时较真,有时随意,有段时间甚至我所有小说里的女性角色都叫同一个名字,这可能反映了我为人写作的某种态度,关键是货好,名字取就取了罢。”

  《驶向黑夜的女人》以文革为题材,但叶兆言拒绝为文革定义,“小说不能‘说’太多,要让读者自己想象。文革这10年是个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黑与白的对立。”小说中,叶兆言写两个女人的命运从抗战时期一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行。

  读者提问踊跃,不少问题围绕写作技术。叶兆言的回答,“我必须向读者坦白,我在写作时常处在迷茫状态,不知道明天怎么写。写作于我有即兴、不可知的一面,上半句写完之后,也许下半句已经有了,但我总是不满意,想等待一个更好的下半句。写作需要等待,我也习惯于等待,也许等了半天,仍旧是原来的那句话,但我不会觉得不值得,在等待的过程中我获得写作的欢愉。对我来说,写作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你问我怎么写作、有没有秘方,我只能说,不顾一切地写下去,只有写下去才知道能不能写好。”叶兆言说,年轻时看到的沈从文的一句话“写吧,写多了就能写好”,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我漫长的写作过程中只有写这个字。如果写不好,你面对的就是两个选择,要么放弃,要么继续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