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阅读,让城市更优雅(施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3日10:54 来源:解放日报 施平

  8月又是书香季,2014上海书展今天开幕。历经11年深耕细作,上海书展早已超越书籍的展示交易,演化为市民阅读的庆典、思想交流的盛会,成为我们城市一张优雅的文化名片。

  阅读向来是上海文化的灵魂。在最新的上海市民阅读报告中,近8成上海市民认为阅读非常或很重要。更值得高兴的是,对于为什么而读,上海市民更赞同“提高个人修养、陶冶性情、满足兴趣”,单纯为掌握技能、消闲娱乐的功利性阅读的需求在减弱。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上海市民把文学读物视为最爱之上。上海书展的老朋友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什么用处。”上海人读书对“无用之用”的倾向,实际上就是这座城市在世俗、务实的背后所蕴藏的另一种精神。它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具象空间之上开辟了另一个维度,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意义,并把这种思考融入到了城市气质的方方面面,并最终积淀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上海之美。

  时代虽然改变着阅读方式,但没有改变阅读本身。虽然人们花在移动阅读和网上浏览的时间客观上覆盖了一部分传统阅读,但是新媒体工具对信息的分类搜集与吸收,不会代替深度阅读这一精神性活动,就像广播、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取代读书那样。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纸质阅读的偏好不降反升,让我们看到了阅读的另一种未来:新载体与传统载体融合共存的可能。在这样的图景里,关于阅读的基础设施,除了网络和移动终端,那些传统的实体书店、书报亭,完全有可能长期继续存在下去。我们城市的阅读空间里也不能只剩下图书馆,而丢掉通向千万读者的“毛细血管“。更不能为了市容清道等说不过去的理由,把书报亭这样的草根阅读窗口强行抹去。不仅如此,对于实体书店与书报亭,还应当纳入文化建设领域,给予合理的政策扶持,鼓励这些行业经营创新,提高其活力。

  当然,要对接新时代的读者,传统的基础设施肯定需要作出相应的更新。除了在技术设备上,书店和书报亭可以通过改造承担起信息资源入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接纳“互联网时代”的阅读规则。上海已经实现的公共图书馆“读者卡”互联互通、图书馆与书店携手打造的“市民阅读联合体”……都在向提升读者体验与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努力,这正是互联网思维向线下延伸的阅读实践。

  市委领导在谈读书时说:“一个不爱读书的城市,是没有希望的城市。”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时机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好。从中央领导到普通市民,都对读书达成了积极、健康的共识,并形成内心自发、外部推动的普遍需求。文化上海更应顺势而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各项关于阅读的基础设施水平,满足读者对阅读品质、阅读价值不断增长的需求,让阅读成为市民生活中处处可见、随手可得的公共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