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重拾文艺批评的公共性(陈国战)

——评《热点与前沿:青年文艺论坛2013》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2日09:43 来源:人民日报 陈国战

  《热点与前沿:青年文艺论坛2013》(上、下):祝东力、李云雷主编;孙佳山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近几年,我国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生产呈现繁荣态势,文学阅读正在回暖。此外,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产品不仅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与文艺创作的繁荣、大众文化的喧嚣相比,当前的文艺评论却显得滞后和冷清:一方面,传统文学批评越来越成为一种高校、科研机构内部的知识生产,失去了与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携市场和资本的力量越来越强势,评论却常常力有不逮。

  文艺创作和评论之间的这种僵局,不仅让批评者深感苦恼,也引起有关部门的忧虑。2013年9月,刘奇葆同志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指出:“对一些存在不良倾向和低级趣味的作品,本该拿起有力的批评武器加以引导,但文学批评却严重缺席。”“严重缺席”的背后,显然并非是文艺评论变少了、文艺批评者变懒了,而是文艺评论引导创作、介入现实的能力,即公共性变弱了。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关键在于重建文艺评论与创作实践、社会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热点与前沿:青年文艺论坛2013》一书对此做出了可贵的努力。自2011年6月起,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开始举办“青年文艺论坛”,每月一期,至今已连续举办38期,并于2013年11月16日—17日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该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编撰完成,收录了2013年的11次专题讨论,并将“第一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的全部发言单独编为下册。该书与《青年文艺论坛2012》延续了同一脉络,并初步形成了文艺评论的集群效应。从话题上看,论坛的旨趣并不在于研讨高深的学术问题,而是密切关注当前文艺领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症候性的“公共问题”。从方式看,论坛主要采用“专题报告+自由讨论”的形式,既保证了论题的集中,又使参与者可以畅所欲言、相互激发。经过3年多的努力,“青年文艺论坛”已经拥有一批固定的参与者,成为当前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公共平台,其声音几乎涉及当前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所有热点和前沿问题。

  “青年文艺论坛”还做了多方面尝试。首先,它每期提炼出一个在文化艺术领域具有症候性的问题,既以具体的文艺作品为讨论基础,又呈现一定的开放性。其次,它不仅关注已经涌现的重要文艺作品,还重视正在进行中的文艺实践,尤其是普通民众的文艺实践,避免了坐而论道式的文艺批评。最后,论坛以年轻人为主,强调讨论的平等性,辩论和交锋十分激烈。因此,为保持一种现场感,《青年文艺论坛2013》尽可能地保留了论坛的发言内容和风格样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专著,具有更强的可读性。

  在当前文艺批评越来越不及物的背景下,此书的尝试十分可贵。它试图恢复文艺评论与创作实践、社会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在重建文艺评论公共性的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年轻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展现出的思想活力,改变了文艺评论沦为“知识生产”或“文艺表扬”的趋势。同时,孟繁华、贺绍俊、白烨等批评家的参与,也体现了文艺批评领域的代际传承,以及评论界对“青年文艺论坛”的认可和支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