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建构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批评话语(尚必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1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尚必武

  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以下简称《导论》)立足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与现实,放眼世界文学研究的发展与态势,体现了理论建构价值与批评实践价值的紧密结合,展现了一代学人追求中国梦的文化情怀。

  第一、立足中国文学批评的特殊语境,解决当下中国文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导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民族性”与“时代感”。聂珍钊敏锐地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大量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被介绍到中国,然而鉴于这些批评的形式、文化、性别或环境的理论基础,它们总体上表现出伦理缺场的特征,由此导致中国文学批评出现了两个错误的倾向:“一是文学批评远离文学,即文学批评不坚持对文学的批评;二是文学批评的道德缺位,即文学批评缺乏社会道德责任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政治腐败等都于文学的伦理价值缺失有关。为了扭转这一现象,解决文学伦理价值严重缺失的问题,聂珍钊适时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议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本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对处于特定历史环境中不同的伦理选择范例进行剖析,解释它们之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启示,从而“发现可以效仿的道德榜样,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

  第二、原创性的理论建构,可操作性的批评范式。原创性和可操作性是《导论》两大突出特征。尽管西方的伦理批评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其一直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系统理论体系,尤其缺少明确的方法论,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批评学派。同西方的伦理批评相比,文学伦理学批评独创性地建立了自己的批评术语和话语体系,如伦理环境、伦理秩序、伦理混乱、伦理两难、伦理禁忌、伦理选择等,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容易掌握的批评文学的工具。《导论》更是以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如《俄狄浦斯王》《老人与海》《悲悼》《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西游记》等为例,详细论述这些作品中的伦理教诲功能,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文本分析实践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范例。

  第三、开拓性的研究结论,前沿性的学术命题。开拓性和前沿性是《导论》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源头。针对当下学界中文学与文艺概念相对含混的现状,以及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类偏误性观点,《导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出发,通过深入考辨文学起源的物质过程,得出具有颠覆性的全新结论:人类为了表达自己的伦理意识,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然后借助文字记载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事例,阐释人类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从而把抽象的和随着记忆消失的生活故事变成了由文字组成的文本,用于人类生活的参考或生活指南;这些文本就是最初的文学,它们的产生过程就是文学的产生过程,从而在学理上阐明了文学的起源及其存在的物质形态。此外,《导论》还开拓性地探究了一系列困扰学术界的前沿性研究命题。譬如,就文本而言,《导论》提出了文本存在的三种基本形态:脑文本、物质文本和电子文本。就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言,《导论》认为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的自然选择和第二阶段的伦理选择。前者是人的形式的选择,即在外形上使得人与兽区别开来,后者是人的本质的选择,即因为伦理意识的出现、善恶观念的产生,人类最终把自己从兽中解放出来。《导论》中诸如此类命题的精彩讨论,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第四、弘扬文学经典的伦理价值,重申文学的历史客观性。张江曾不无忧虑地指出:“虚无和歪曲历史,不能公正地分析和认识历史,不能客观地描述和表现历史,任意践踏、随意评说、肆意消费历史、凡此种种,反映出在有关文学与历史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上产生了错误倾向。”这也是《导论》一书的基本立场。聂珍钊认为:作为经典中的历史人物实际上已经成为道德的象征,而作为已经定型的艺术人物而论,倘若以罔顾历史,肆意篡改他们的形象,势必造成伦理错位和道德混乱。对此,《导论》呼吁从文学经典中汲取正面的教诲价值。可以说,伦理价值是衡量文学经典的重要尺度,越是经典的作品,就越具有重要的伦理教诲价值,反之亦然。由此,则不难发现《导论》借助文学经典所寄寓的核心旨趣:倡导用“更严格的批评维护文学市场的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而“目前中国对文学最大的伦理需要,就是文学要为建设良好的道德风尚服务,为净化社会风气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服务,为满足改革开放的需要服务”。

  赵剑英曾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进而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中国学者所独创的批评方法,无论在理论体系、批评框架还是在范式概念上皆彰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散发出独具魅力的“中国气派”,为实现文学批评领域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笔者完全同意聂珍钊的观点:“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都要促进我国民族文学的繁荣,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责任,为把美好的中国梦变成中国的现实而服务。这些不仅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道德责任,也是其追求的目标。”我们期待,在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助推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早日登上文学批评的舞台,跻身世界文学批评之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