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契诃夫在恋爱中——评《爱的故事:契诃夫与米齐诺娃》(姬小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08日09: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姬小琴

  高尔基曾说:“每一个来到安东·契诃夫身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希望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是他自己。”他在回忆录中也曾说自己想成为契诃夫那样自由的人。对于当代嘈杂社会里匆匆赶路却丢失自己的人来说,“更是他自己”似乎越发难以企及。

  今年是契诃夫逝世110周年,社会上有着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新近出版的《爱的故事:契诃夫与米齐诺娃》是我国翻译家、契诃夫研究专家童道明的 最新作品,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收录了契诃夫与初恋女友米齐诺娃之间的通信,第二部分是童道明的最新剧本《契诃夫与米齐诺娃》,以戏剧的方式演绎两 人之间的交往,第三部分则是名剧《海鸥》,米齐诺娃即是《海鸥》女主角妮娜的原型。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精神的勾连,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个爱的故 事。

  契诃夫很少写散文,却在不长的一生中留下了4000多封信。契诃夫的女人缘又很好,这些信不少是写给同时代的优秀女性的。而在契诃夫所结识的所 有女人当中,初恋情人米齐诺娃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契诃夫一生真心爱过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妻子克尼碧尔,另一个就是他的初恋女友米齐诺娃。克尼碧 尔成为了“契诃夫的妻子”,而米齐诺娃则成为“契诃夫的海鸥”。在世界文学史意义上,显然后者更为光彩夺目。

  契诃夫早在他生活的时代,就被认为是天才式作家。托尔斯泰、高尔基、蒲宁等同时代大文豪们都对他赞誉有加。天才作家喜欢的女人自然也非同一般。 米齐诺娃是契诃夫妹妹玛莎的同事,因常到契诃夫家做客而成为契诃夫全家的好友。她聪明又美丽,会法、德、英三门外语,她一生中结交的男人也都是那个时代的 名人,而契诃夫是她最为钟情的一位。也正是契诃夫,用一支笔,将她带进了自己的小说和戏剧世界,也带进了俄罗斯文学史。

  米齐诺娃与契诃夫有着9年(1892-1898)的恋爱史,而这9年又正好与契诃夫文学创作最为活跃的“梅里霍沃时期”相重合。从两人的通信中 可以清晰地看到大作家恋爱中的样子。这部分文字其实就是一封封情书,滤去了契诃夫小说和戏剧中的理性与技巧,更多的是一种毫不遮掩的真情流露。因为双方都 是聪明又有才情的人,谈恋爱的过程更像是棋逢对手、势均力敌,相互间的爱慕、挑逗、暧昧、猜忌、躲闪、嘲讽等等普通人恋爱时有的情绪在两人的通信中都有。 契诃夫毫不吝啬地赞美米齐诺娃,“迷人的、美妙的、可爱的”字眼俯拾即是,而自己则是“爱您爱到忘我、爱到发疯”,“你把我迷得神魂颠倒了。你现在即便 说,二加二等于五,我也会相信你是对的”,自称“您的奴隶”,“跪求”回信等等。也许是因为米齐诺娃太有魅力以至周围追求者不断,或是因为契诃夫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两人最终并没有走到一起。米齐诺娃与大画家列维坦发生了一段并不长久的浪漫史,契诃夫这一时期创作的《跳来跳去的女人》也源于他对米齐诺娃移情 别恋的醋意使然。再后来,米齐诺娃与作家帕塔宾科私奔到巴黎,并生下了孩子,但最终被无情抛弃。这一段经历后来也成为契诃夫《海鸥》中女主人公妮娜的命 运。

  在一帧帧情书后面,译者均附有简短的“译者著”,这部分文字读来亦兴趣盎然。或是对信中时间地点所关联的其他事情的解释,或是对信中某些字眼背 后当事人心态的细致揣摩,因为对契诃夫创作及人生经历的熟稔,这样的专业注释使得读者对书信的理解有了诸多便利。而契诃夫文字的简洁干净在译者的文字中也 有着相同的风格表现。

  进入暮年以来,童道明开始尝试由戏剧评论转向剧本创作。他此前创作的几个剧本如《暮然回首》《塞纳河少女的面模》等等,多关注知识分子在时代面 前的精神挣扎与心灵坚守。在对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探寻方面,该书收录的新剧本《契诃夫与米齐诺娃》是一脉相承的。用作者的话来说,这个剧本是“把《海鸥》的 命运当作剧情推进的贯穿线索,用一种与学术论文语言迥异的戏剧假定性语言,来描述我对契诃夫与丽卡(即米齐诺娃)之恋的理解。想乘机去窥视一下契诃夫的隐 秘的内心世界”。

  剧本采用以对话为主的呈现方式,让契诃夫与米齐诺娃在剧中敞开心扉交流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契诃夫谈起《海鸥》在彼得堡皇家剧院首演失败后自己内 心的不甘,谈他对当时评论界一致批判的不认同,米齐诺娃谈她对话剧《海鸥》女主角妮娜形象的看法等等。因为两人真心爱过,又彼此信任,所以这些谈话真挚而 动人。剧本还巧妙地设计了几处“戏中戏”,穿插进几段《海鸥》的剧情表演,使得戏中人物的生活原型有机会谈对戏中对应角色的看法,这也使整个剧本呈现出层 次起伏感。

  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理念,也融于剧本对话中,如他说:“我爱大自然,爱文学,爱美女;我憎恨成规老套和专制。”这些在他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中都有迹 可循。而这些,又何尝不是译者多年来研究契诃夫的深刻体会。童道明没有采取学术论文的形式,而是直接用契诃夫的口吻,凭借几十年来对契诃夫生命和情感的体 悟,以剧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掀开了学术的地毯,契诃夫以更生动亲切的面貌与中国的读者见面。这算得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剧本,我们得以更真切更直观地 感受契诃夫的性格与性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