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散文的美味

——肖达散文与纳博科夫模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07日14:40 来源:吉林日报 孙凌

  近日里,静下来的时候,心里盛着的都是肖达和她的文字,像找到自己半生理想的爱人一般,我竟会如此喜欢和爱恋,如此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六年前结识她,一面之缘,那时她已是吉林作家群有名气的作家了,她的都市题材中篇小说不断在《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等国家级文学选刊上转载,每年度在中国作协主编的小说年度选本上,也能读到她的中篇小说。

  今年的吉林省作家班,我和她二次邂逅。听朋友们说,这两年她转型写散文了,而且写得非常有味道,很多圈内的朋友和文学评论家都看好她的散文。我不知道一个写小说的人是如何在散文这片天地里大展文学才华的,我甚至无法理解她为什么有那么好的小说写作基础,却将写作方向转到了散文上。

  一个写小说的人,会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述她的思考和情感呢?

  对于我,学过中国语言文学的人,又多年来一直从事散文创作,对文字是非常敏感和敏锐的,我总是用苛求的目光去审视一切被我阅读的文字。我的阅读与我的写作一样,小心而冷静,期盼能出现让我为之心灵震颤的文字。

  阅读肖达的文字,让我想起一个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个被称作“作家中的作家”;一个强调“世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就是天才派”;一个反对作家过分依赖现成的文学传统模式,不甘心充当时尚和潮流俘虏的人;一个以“寓意小说”、“玄奥小说”或“超小说”享誉世界文坛的人;一个喊出了“一部小说的流传不衰,不是它的社会影响,而是它的艺术价值”的文学超人。我在阅读肖达的散文时,不断地与纳博科夫的文学观点相比较和对应,我惊奇地发现,我的身边竟有这样的作家。

  她文本里的象征、隐喻比比皆是,全埋在字字生香的诗意里,那些哲学的意象最终像青雾里的白莲花,待薄雾褪尽,令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就像著名诗人郭力家评价的那样,肖达的文字是知性女子的男儿文章。我想,知性在她生香生色的文字表层,而男儿文章是她的哲思。

  散文要如何写才是最棒的呢?叙述一件事?抒发一下情感?或者“在场写作”?我想,都不是,好的散文应该是文字的精道,思想的深邃,智慧的构思,还有巧妙的布局,散文的唯文学性应该在上面这些内容里。

  肖达的散文做到了。她的文字逃离了一般意义上的散文写作,在意象中把读者带进一个非生活经验的奇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文本体现出的多义性使读者任其驰骋,精准的喻体及文本诗意深处隐藏的意象,无论从形式、结构到内容都颠覆了传统散文的书写模式。可以这样说,作家肖达的散文创作,让我看到纳博科夫模式的中国版。

  她的思考,在文字里,在意象深处,这是我读到的。《琴棋书画》的开篇写棋,倾力一盘棋的“残局”。“一副好棋,特意从产玛瑙的山里带回来的,亮晶晶的黑子和白子,一黑一白,装在不同的盒子里。白是白,黑是黑,黑白分明。在这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胜和负,一样不含糊。”问题抛得妙吧?

  “残局好呀!让人生出无限的遐想,能看到来时的路,也可以琢磨去时的路,人生的乐趣就在这里了。”至此,作家并不算完,她把创作又归到了原点上,这位连微笑都带着“甜”味的作家,把视线回转过来,瞄准庭前的落花、青竹、深巷和酒香,以完成自己情感的寄放。作家向人们阐明了一个哲学命题——中国哲学“和为贵”的命题。

  散文的高手,也一定是生活的高人,近代汪曾祺以身作则,作家肖达也做到了。

  “三个月前,我写的是国家级精品课,在我拿到这个快递纸袋之前,我们这所学院里从来没有一门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当教授的肖达实现了她当老师的人生价值。她完成了一个作家、一个教授应该做的本分。把“课”当成作家写作的一部分,她写出了国家精品课。

  闲时一盘棋,静来一杯茶,生活味道皆在其中。淡淡的,浅浅的,轻轻松松,不着一点说教的痕迹,是肖达的味道,都市的味道,散文的美丽味道。

  对于创作,肖达是严肃而认真的。

  《识别》中,让我看到女作家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严谨态度。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给与最诚恳的劝诫。

  “我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同样,我不能在照片里认出自己。恍惚间,我像看陌生人一样看镜子里的女子。或者,在我猛一抬头瞥见墙壁上的照片时,我问自己,那是我吗?”她因此手中拿着一瓶药水(散文《药水》),“在阳光强烈的上午,把手伸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将药水喷向双眼,瞬间光明和瞬间黑暗同时袭来....。。”她像所有走在路上的人一样,渴望自己有一双明辨世事的眼睛。

  慢慢人生路上,作家对自己的认识开始模糊起来?也许是苛刻的追寻,但我觉察到的是作家在追求完美过程中的苦涩。《十指连心》中,在为人生只能做好一件事的苦楚中,臆想了七年,下了七年的决心,决定实施断其一指的念头。意象手法的运用,文本完全陷入幻境之中。从中窥视到作家的百般纠结,心中充满为实现美好愿望的决心和勇气,不畏惧,哪怕是付出自己的一指,哪怕是流血和肢残。

  最后作家作出选择,“我将怎么做呢?十指,是身体的一部分,我舍不得。更舍不得的东西,是肉眼看不到的,它却一直都在那儿,在我灵魂深处——它被叫作梦想。”

  雨,如千万根柔丝,有章有法地在窗子外面飘来荡去,看上去软软的,却比我手里举起的刀硬。我在柔软的雨丝里想让自己硬下心肠,做出一个决断。

  作家无尽的忧伤,浓浓地裹挟在雨丝之中,随之游荡,随之飘来,散文的意境由此而弥漫。这让我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月光倾泻池塘时,那“犹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般异曲同工,享受之余,令我怜惜。

  同样,肖达的散文表现出了对时间的呈现,但她没有把时间比成残忍的利器,她将时间比喻成了恋人(《时间是我的恋人》),她这样写道:“从听到时间像水滴一样落到我的头上开始,我便等待它来娶我。因为我看见时间从我的前生向我走来,带我走入来生,再走入来生的来生。”

  正像《美文》杂志推荐肖达散文的一篇文章里写的那样:“如果你苦于读不到经典语文的话,我向你推荐肖达的文字。”

  午夜时分,突然觉察到室外那不绝于耳的车流声淡了下来,深夜里那一遍遍的“新鲜毛豆,热乎黏苞米”叫卖声遁去有一阵子了,我知道,我也该休息了,此时的夜空连星星都静下来了。

  闭上眼睛,我脑子里又一次开始对肖达散文的复读,也是一种寻找,她文字里的趣味和理想,她对社会、对生活、对情感诸方面的分寸感,还有笔感拿捏之精准,让我豁然开朗,想起了哲人说得话,“酒至微醺为妙,花开半时最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看到散文创作的海洋中,突现一盏航标灯,它立于遥远的海礁上,在波涛汹涌的黑色海浪里,孤独地亮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