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我们都是路人甲(陈凤霞)

——品读《脸之书:砸碎的时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07日14:39 来源:吉林日报 陈凤霞

  本书是骆以军《壹周刊》专栏文章的选编结集,文章所描绘的城市浮世绘既有宝岛街头,也有紫禁城的皇城根下,许多还是隐去了这样的明确地点,而是让位于一个个并非相识相知的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等陌生而又普通的面孔,于是人名常常被以简单大写英文字母草草替代。有的故事也并非亲身经历,而是“道听途说”后的拾遗,但这并不掩这些故事的亲和感还有哲理性。

  如同其它类似写作,本书的许多文章首先来自骆以军的亲身经历。比如为了抗击台北炎炎夏日,家住顶楼的他先是试图靠养些花草“削弱”毒辣的阳光,实在无效后不得不努力扩大规模开始种树,结果烈日问题没见消解,身体的毛病倒是一个个冒了出来。还有由南非世界杯的“章鱼帝”联想到自己买彩票的有趣经历,半夜全家遭遇手机铃声“惊魂”……这些经历来源于具体得可以看到“毛细血管”的普通生活,读来除了有一种真实感,还会让读者从逼仄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窒息感。

  这样的窒息感并非某一地的特色。事实上,在骆以军足迹所至的两岸三地几乎都有这种逼仄之感。骆以军笔下流露的这些城市窒息感,除了因为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还有因交通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生活空间感的骤然压缩,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资源分配压力,人际活动空间冲突频率的骤然攀升……

  这是一部描写城市浮世绘的书籍,所以除了作者骆以军这一铁定“主角”外,少不了诸多社会人士的“粉墨登场”。比如靠交男友敲诈他人的剥皮妹、小男友十多岁的漂亮姑娘、女痞、米哥、阿咪、阿墨……骆以军在写到这些人物时,没有刻意的雕饰,大多只是简单地铺陈便直奔主题。也许在作者看来,外貌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代号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代号背后有什么不一样的经历和故事。

  虽然本书的许多文章蕴含哲理,但本书并非心灵鸡汤。书的标题引用于《砸碎的时光》。这篇文章很短,主要讲一位叫J的年轻人曾经生活在台北底层的特殊经历。那里有许多老年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脏、累甚至有毒的清洁工作。他们有自己的道德观和友谊观,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来很可能像日本NHK电视台描绘的“无缘社会”里的那些人一样,在未来的某一天,因为无力劳动或其它种种不可预见的原因,突然消逝于社会的暗角。正因如此,他们一次次抡起砸碎时光的大锤,像机器一样按指令砸碎一切东西,及时享乐,根本不愿事实上也无法想得更多。

  像这样沉淀到生活的最底层,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留意的阴暗角落,这是本书的又一特色。底层本就是一个社会底线生活的真实写照,关注社会底层,这是一个富有正义感作家的本能反应。不过,生活并不是因为你关注它,它就一定会还你以热情和微笑。在《北京》一文中,骆以军讲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一位拉砖民工的板车撞上了作者所乘的汽车,尽管司机努力保持友好姿态,但围观而至的老人们如正义之神突然降临,纷纷替民工开脱,有人甚至欲借车给民工逃离现场。本应秉公办案的民警“感情天平”居然也一下子倒向了民工。转眼间,司机包括作者这位乘客似乎一下子被置于社会公德的对立面。

  生活就是这么有趣,你本富正义感,对弱势群体怀有强烈的同情心,但当你偶然同弱势群体发生纠葛时,哪怕你再有理,很可能因为你的外表、言语,转瞬间变成了公众不约而同的“较劲”对象。你身上原本具有的那些正义感和同情心,很可能会被同样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不断叠加直至湮没,一同湮没的还有法律正义和你的合法权益。

  前面提到,骆以军并不直接描写人物外表特别是面庞,但所有文章又无一例外地勾勒出令读者难以忘怀的不同面孔,包括书中不断出现的那位骆以军。“脸”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既有其外在表现的一面,同时也传递着丰富的内在心理活动。透过这一张张“脸”,可以看到生活的趣、乐,也有痛苦和无奈。

  关注别人,其实就是透过他们反窥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从他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秩序和底线,还有诚信、友爱,当然也有背弃信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路人甲,我们都不过是生活中的勿勿过客,在穿越生活殿堂的同时,尽情欣赏品味一路的风景,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总之,爱自己就是爱生活,爱他人也是爱自己,有爱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