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80后”作家:与世界更同步(黄平 金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07日10:12 来源:北京日报 黄平 金理

  黄平:一般批评往往认为“80后”对于经典作品与前辈作家缺乏足够的阅读,是处于文学传统之外的浅薄浮泛的写作。这种批评主要是依据流行的青春文学的美学特征来作出。其实,“80后”作家所推崇的经典,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吴承恩,和前辈作家很相似。客观地讲,这一代人所面对的多元文化环境,导致其阅读视野更开放也更芜杂。一批“80后”作家(不是全部)比较推崇卡佛、门罗这样的作家,倒是有意味的症候。和1980年代先锋文学出现在文坛上相似,“作家书单”的更迭,比如从托尔斯泰到卡夫卡的转移,往往是文学变革的先声。

  金理:一般人可能过于夸大青年作家将电影、美剧、动漫等元素编织入创作,却忽略了青年人同样在向经典致敬。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是“错位态”。莫言在“学习时代”曾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视作“两座灼热的高炉”;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他表示已能够和大江健三郎、帕慕克、阿摩司·奥兹、马丁·瓦尔泽进行平等对话。莫言获诺奖尤其提醒他的后辈:一方面自然应该“取法乎上”,人类一切伟大的文学传统都是值得我们汲取的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有意识地建立一个同时代的、世界文学的视野,国外的同龄作家,理应是我们平等的对话者、交流者,应该勇于向困扰着人们的共同的精神困境发言。阅读资源的代际更迭在今天较为显著的特征是:随着中国社会的日趋开放,资源获取的日趋便利,尤其是年轻一代外语水平的普遍提升(已有不少“80后”作家能出版译作),同步意识在增强。

  黄平:今天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错位”正在逐步改善,“80后”作家所身处的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推动他们重构自身的写作资源。现代人情绪上的无根与迷幻,内心的漂泊与孤独体验,已经变成一种跨国性的多元叙事。形象地说,卡夫卡的文学与鲁迅的文学,对我们同样重要。

  ——原载《名作欣赏》2014年第9期,黄平、金理:《“80后”文学专号导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