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永不远去的声音——评陈灿的抒情诗(耿建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04日09: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耿建华

  上世纪80年代,陈灿以他裹挟着浓烈硝烟味的战地军旅诗步入诗坛。他的作品,无论是早期在猫耳洞里创作的诗稿,还是近期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与思考,都显示了一种战士般激荡的青春与澎湃的诗情,体现了一个战士诗人不屈的精神品格。

  如同诗集《抚摸远去的声音》的名称一样,陈灿在诗歌中记录的军号声、枪炮声、手术台上的电钻声以及母亲看见重伤儿子的哽咽声已随着那场逝去的战争渐渐远去了。但是,那些声音坚硬的内核却仍如雷鸣般冲击轰响着,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这声音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年轻爱国者情感的真实记录,是共和国战士足音的真实记录。

  一个正在为美好梦想奋斗的国家,需要的正是这样有血性的声音。陈灿的诗歌是来自中国军人的血性呐喊,体现了共和国之子的忠诚和勇敢。陈灿说:“按响枪的音键/让激情用一串闪光的辞藻/响亮起——高亢与豪迈”。

  在那场远去的战争里,陈灿与他的战友们用生命谱写出青春的壮歌,他用诗句描绘出这样悲壮的画面:“你依然用双臂作桨/挪动生命的船在血海中奋争/那浮雕般的头颅依然向前/猩红目光的闪电/依然追求着尊严的根”。诗歌所表现出的景象像是刻在纪念碑上的画面。历史会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他们的壮烈并不能因为战争的远去而淡化,应该也必须成为激励后辈青年的精神力量。

  陈灿把战壕比作一条清醒的神经,比作一根清醒的战争之弦。他还把一座座坟茔和列队的墓碑比作“鲜血浮起的星星”、“一条条竖着的银河”,他把受伤战士的双拐比作双桨,“摆渡着一只受伤的船/摆渡着一个不屈的灵魂/在生活的海洋里拼搏远航/生活的最强音是你击响/人类最绚丽的浪花在这里竟放”。这些战地诗歌,有的是他在猫耳洞里写下的,有的是他重伤后在病床上口述由护士记下的。敌人的枪炮没有吓倒他,严重的伤残也没有击倒他。在病床上两年之后,他坚强地重新站立起来,继续自己精彩的人生。

  他是英雄,但却没有被掌声陶醉,他甚至“怕那掌声”,因为“你永远不明白那么多战友的腿/为什么要用掌声来迎接”。陈灿是清醒的,他知道,“为了生活充满歌声/我们才冲进硝烟/悲哀只属于遗忘/新的旋律正在胸间飘荡/拄着双拐走在人生的大地上/更加坚定 铿锵作响——”

  在那场战争过去26年之后,陈灿写下了《八月》这首诗,他感叹:“今天 在你灵魂驻守的地方/那些浮躁的植物正在无节制疯长/匆匆而过的脚步来不及停下/向你投去关注的目光”。

  尽管陈灿理解和原谅人们这种遗忘和漠视,但他自己却永远不会遗忘。因为他深知:“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多少年来,无论环境与身份如何转换,陈灿一直没有被世俗纷扰打乱自己前行的步伐,始终以一个战士的姿态,坚守在灵魂的高地上。

  从战火中走出来的诗人情感更加丰富,阅世更加深刻。在《重温红色经典》组诗中,陈灿说:“我就是要在这块搬动一张椅子/也会流出血来的地方/挪动江山/给我一个支点/地球就是我手中的一只杯子/让我们共同举杯把生活的/酸辣孤苦一干而尽让甜美的/琼浆把大地灌透”。

  这就是一个战士的声音,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有了这样充满自信和力量的声音,千难万苦也难以阻挡生命的青春、祖国的青春。

  陈灿又用他的诗歌呼唤着青春中国,要“让甜美的琼浆把大地灌透”,他说:“只有不断从历史的馈赠中汲取钙质/才能挺直现实的脊梁”,这正是陈灿诗歌给我们的启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