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重视“中译外”高端人才培养(周明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01日10:18 来源:人民日报 周明伟
  漫画    徐鹏飞  漫画   徐鹏飞

  问题是我们既缺少大师级的“中译外”翻译人才,也缺乏整合海外汉学家、“中译外”翻译队伍的平台和机制,难以形成中外专家的优势互补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外交流广度与深度的日益拓展,世界对中国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中国各个领域前所未有地全方位呈现在国际社会面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对更有效、更深层次地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翻译工作特别是“中译外”(由中文译成外文)能力和水平设定了明确的新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日益增多的对外交流合作及文化软实力建设需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许多不适应的情况,有些矛盾与问题还相当突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兼具跨文化交流、传媒新技术应用等多方面能力的高端“中译外”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十分匮乏。

  从国家层面看,首先要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高度,把翻译工作和翻译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战略性的工作来抓,从教育资源安排、学科设置、重大国家级翻译项目的策划、翻译事业与翻译产业的规划与管理、翻译水平评价体系与权威发布等诸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其次,要加强翻译特别是“中译外”教育、研究。长期以来,翻译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从属于外语专业,翻译专业教育和翻译学科体系近年才刚刚起步。直到2006年,全国只有3所大学试办翻译专业本科,到2007年,有15所大学设立了翻译硕士学位,目前从翻译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过几千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从2003年启动以来,获得中级以上资格证书者只有4万人,而其中专长于“中译外”的高水平人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外译中”(由外文译成中文)的翻译相对“中译外”能获得更好收益,“中译外”翻译工作的难度大、要求高、效率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激励难以满足翻译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国家对高端“中译外”人才培养和重大项目翻译要给予必要支持。

  从专业角度看,“中译外”工作的难度明显不同于“外译中”。时事政治类翻译事关话语体系建设,缺少权威的翻译和发布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效果;经典中国文学类作品的翻译,不仅需要对中国古今文学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熟知国外读者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和语言特点,更需要有再创作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不用说涉及中国悠久历史、哲学、中医中药等中华文化与文明瑰宝的翻译,如果没有对中华文化的精通,就很难通过翻译体现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魅力。尽管现在第一线的年轻“中译外”工作者外语水平总体不错,但对当代中国时政理论的掌握不够,传统中华文化、经典中华文化的功底不足,“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整体素质能力依然捉襟见肘。

  从人才队伍角度看,一方面是缺少大师级的“中译外”翻译与定稿人,尤其是小语种高端翻译人才;另一方面,尽管海外的汉学家、“中译外”的翻译队伍在逐渐扩大,但缺乏一个整合的平台和机制,来帮助他们加深对中国经济社会最新发展进步和文化文明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从而更新知识结构,共同研究解决他们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中外专家在翻译中的优势互补。

  由此可见,加强翻译人才尤其是“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解放思想,树立国际化翻译人才观。翻译人才是特殊的人才群体,不仅要有较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准确了解当代中国国情,还要了解对象国文化和受众心理,有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能力。要站在国家高度、立足国际视野,树立国际化的翻译人才观,创新翻译人才培养使用的思路与方法,广开引智之路,加大整合培养力度,提供发展平台,给予合理待遇,在最大范围和最广领域集聚高端翻译人才为我所用。

  二要加强对翻译队伍建设和翻译事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将其作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要立足全局,解放思想,在充分发挥市场活力的同时,发挥好政治资源的优势,加大对翻译人才队伍,特别是“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力度,通过组织、策划更多的国家级“中译外”翻译项目,广泛吸引和凝聚海内外汉学家、翻译家的积极参与;制定并完善扶持、规范翻译产业与翻译事业发展相结合的标准与条例,建立中译外高端人才遴选机制、优秀翻译作品评选机制、“中译外”首席定稿人机制、小语种翻译项目优先支持等一系列高端翻译培养使用工作机制,为鼓励更多高素质人才长期投身“中译外”翻译事业,为激励高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资源支持。

  三要加大对涉及话语体系建设和事关中国道路、理论、制度,事关经典中华文化与文明翻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话语字库和权威的发布机制,不断提高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水平与能力。

  四要遵循翻译人才特别是“中译外”人才队伍培养教育的规律,创新思路,大胆探索。要从学位教育入手,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翻译人才培养系统性、实用性教育的特色,为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奠定科学、扎实的基础。

  五要与国际一流翻译学院和专业翻译机构合作,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翻译研修学院,加大对包括海外汉学家、翻译家在内的“中译外”高端翻译人才的研修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他们对中国国情、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对中外文化与语言的驾驭能力,研讨解决他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双语翻译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不断提升“中译外”高端人才的素质与水平,并由此建立起中外翻译专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合作的机制,拓展高端“中译外”人才队伍的内涵和外延,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扎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