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百余作家为历史文化名人作传

72岁第四次写蒲松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30日12:20 来源:北京晚报
    《连环画》中的蒲松龄 《连环画》中的蒲松龄
    关汉卿画像 关汉卿画像

  日前,作协组织的重大文化原创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第二批作品正式问世。“丛书”编委会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计划用五年时间,出版120本传记。目前这120位历史文化名人绝大多数已经被作家们“认领”,百余位作家在同步创作中。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自己“认领”了司马迁,他告诉北京晚报记者,“丛书”首批10部作品于去年年底面世以来,“每本都卖出去一万多本,按这样的销量,这批书能够卖个二十年,我们就能实现给每位作家100万元稿费的期望了。”

  新出版的“丛书”第二批10部作品分别是《颜真卿传》、《杨万里传》、《关汉卿传》、《马致远传》、《王阳明传》、《李梦阳传》、《黄宗羲传》、《蒲松龄传》、《吴敬梓传》、《章学诚传》。“丛书”传主画像的创作者是已年近90高龄的高莽先生,他坚持用大量时间对每一位传主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力图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传主像。

  “我今年72岁了,蒲松龄研究了36年。”从山东济南赶来北京的马瑞芳,从1978年开始研究蒲松龄,这已是她第四次写蒲松龄,“当时我就想,有没有必要呢?明年是蒲松龄去世300周年,就当做是纪念吧。”马瑞芳说,不少人都觉得她写蒲松龄轻车熟路,“他们都想不到,我是如临悬崖、如履薄冰。”

  马瑞芳告诉记者,她写书前后用了500天的时间,查阅了100多本文史方面的书籍,还有70多本最新的杂志,不敢放过任何一点对于蒲松龄生平新的发现。“我没有想到晚年我给自己找了个这么累的活儿,这是我学术人生中的最后一搏。”

  吴组缃教授提醒马瑞芳,研究《聊斋志异》的时候不要光研究文学,要注意时代背景, “山东当时大运河穿行而过,京城数日可达,已经有了全国连锁的菊花店。蒲松龄以找菊花种子的经历,创作出了《黄莺》这篇名作。”马瑞芳认为,这个故事中还透露出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男性和女性地位的转换。“再次写作的时候,我最大的创新就是发现,蒲松龄用他神鬼狐妖的故事,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马瑞芳说。

  马致远生平资料只有13个字

  “报领《马致远传》任务时,心情是很随意的,只是出于小时候就对他那首《天净沙·秋思》的熟知。但真正开始创作时,却紧张得不得了。”《马致远传》的作者陈计中说,写作中困难不少,最大的困难是有关马致远的传世资料极少。与其他作家面对的浩如瀚海的历史材料相比,关于马致远生平的“资料”只在元代记录杂剧作家的《录鬼簿》中有“大都人。号东篱老。江浙省务提举。”十三个字。“这不能不让人紧张。好在,马致远有130多首散曲和7部杂剧传世,与众不同的是,在这些作品中,都闪动着马致远自己的影子。”

  “当认真深入到他的作品中,果然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马致远。”手头资料稀少的作家陈计中开始苦读马致远的作品,“只可惜对他的专题研究太少了。”陈计中介绍,马致远在散曲创作上,被记载元代曲家的专著《录鬼簿》中称为“曲状元”,曲作数量在元代前期作家中最多,超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王实甫所作散曲的总和。马致远还是元杂剧大家。《录鬼簿》中说他“姓名香贯满梨园”,在戏曲界有极高影响和贡献。“随着创作的深入,我越发地不敢随意了,因为对马致远是越来越了解,就越来越敬重了。”

  还原传主颇费心思

  “写王阳明是一个心力交瘁的过程,也是一个磨炼心志的过程。我常常觉得力不从心。”《王阳明传》的作者杨东标说,“传记文学不同于小说、戏剧可以虚构,可以尽情渲染。把史料研究透彻,是写作的前提。”杨东标回忆,传主在一生一些重大的事件转折中,内心世界一定十分丰富复杂,不能轻易简单地一笔带过。

  杨东标认为,写传记这种文学作品,可读性非常重要,这也是让自己心力交瘁的原因——既要保证符合历史事实,又要充满悬念和戏剧性。

  《关汉卿传》的作者乔忠延也提出了写关汉卿的难处:“在后人眼中,关汉卿创造的戏剧辉煌光彩照人,太令人敬慕了。”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戏剧宗师”,让乔忠延颇费心思。“关汉卿对于我并不陌生,还在上小学时《窦娥冤》就以电影形式进入我的世界,之后关汉卿的讯息断断续续进入我的记忆。要写关汉卿传记了,才知道那记忆都是些琐碎的皮屑。于是,我只好埋头学习,走进浩瀚的资料。”乔忠延说,自己最后决定用元代的视角去写作这个人物。本报记者 陈梦溪 J226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