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美好梦想的内心映射——读《浮图》(王淼)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30日11:11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王淼
   《浮图》简直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浮图》简直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简直的小说 《浮图》 有一个“桃花源记”式的故事架构。三个倦于职场生活的都市人驾车旅行,却误打误撞地闯入一个名为“浮图”的飞地:这个地方有如仙境一般的碧绿田野,皑皑雪山; 走在街上仿佛进入“清明上河图”中,青砖砌墙,灰砖铺地,茶馆酒肆都有旗帜高高飘扬,成百上千年的岁月似乎触手可及; 这个地方自成一体,与世隔绝,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却可以自由出入; 这个地方融合了中古体制和现代的约法原则,人们身着唐装,恪守古礼,崇尚传统,却不失多元。陶渊明所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大抵如此。

  浮图的形成,缘于北宋时期的两种传说,一种是“地震说”;另一种说法是浮图人为了躲避辽、金的滋扰和摧残,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主动炸毁了与外界的所有通道———不管哪种传说更加接近事实,其后果却并无区别,那就是直接造成了浮图与神州母体的隔离,使浮图从此脱离了宋代之后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各种历史变故,远离了其后近千年频繁的朝代更迭和数不胜数的战乱,浮图亦因之成为“唐宋中国传统文化唯一的活化石”。小说中的三个现代都市人,如同时空穿越一般地来到浮图,其实无异于开始了一次足以让人脱胎换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奇幻之旅。对于生于工业时代、长在商品社会的他们来说,浮图显然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令人感到新奇、感到惊艳的世外桃源,同时也为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感性、鲜活、具体的样本。

  首先看自然景观:山清水秀,森林繁茂,春风化雨,万物滋生,浮图所展示出的其实只是世界本来的面貌,如果没有人类的恶意掠夺,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本没有一处不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再看社会形态:浮图施行的社会治理模式,乃是结合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特别是唐宋以来开科取士、士绅结合的治国理念,和现代西方社会普选代议决策机制相互叠加演化而成的优秀制度成果,其中有八九成的营养来自于正宗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阻碍和隔绝,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传下来,也同样能够结出现代文明的果实。再看人民生活:浮图人远离工业社会的种种诱惑,既保持着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又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的便利快乐,没有私欲膨胀,没有人性扭曲,显示出自然人生最为美好的一面。

  虽然是小说虚拟的地名,但浮图却是作为一个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完美融合的成功案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者简直试图以这个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一脉相传下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一种怎样的面貌,与之相对照,时下商业经济的现实社会又是一种怎样的面貌。二者孰优孰劣,自然不言自明,而它们之间的真实差距究竟有多大?是否存在调和的余地?简直以小说的方式想象中国的另一种可能,同时也部分回答了这些问题。正像简直所说的那样,浮图的故事虽然是小说家言,但对浮图的向往却是中国人共同的梦想。现实中国固然并没有浮图真实的存在,但他的小说讲述的故事,却“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浮图,历经千年万劫之后,在我们心中的映射”。

  “浮图”云云,原是一个蕴涵着美好寓意的佛家用语,用作书名,却多少显得有些虚无缥缈。而简直在自己的小说中所传递出的那种杳不可寻的无奈与怅然,也恰恰印证了 《桃花源记》的结尾:“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