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千古长城义乌兵》创作散记(王贤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30日09: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贤根

  我和吴潮海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千古长城义乌兵》,二○一四年五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因是执笔,人家邀我在新书发行之时写几句话。其实,要说的,都在书里了,再说,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疑。怎么办呢?那就写写这书的创作、出版经过吧。

  一个报告文学创作的好题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支军队被百姓以将帅姓氏称名,一是岳家军,一是戚家军。明朝很长一段时间,倭寇横行于东南沿海,原本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明军,到了那个时期,没啥战斗力。朝廷的腐败祸及军队的腐败。倭寇竟然长驱直入,侵扰东南沿海腹地。戚继光赴任浙东,闻得义乌南乡民众与外来盗矿者数度械斗,组织有方、精诚团结、英勇顽强,打得数千有组织的盗矿者死伤众多,弃械逃跑。他似乎看到抗倭的希望,决意到义乌招募兵士。意想不到戚继光的祖上,是义乌迁徙安徽定远,又从那里追随朱元璋的。有着严密的组织纪律,又创建了“鸳鸯阵”的戚家军,横扫倭寇如卷席,以极少的代价,换取重大的胜利,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独树一帜的辉煌战绩。曾随戚家军赴闽抗倭的徐渭,返浙在烂柯山休整时,感慨写下“帐下共推擒虎将,江南只数义乌兵”的壮美诗句。

  明朝最为忧患的乃是败走漠北的元贵族部落,他们不时侵入长城,威逼北京。抗倭明将戚继光调守长城,统领戚家军——义乌兵,一边守边关,一边修长城。修建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创造了我国长城修建史上的奇迹。上万义乌兵(史称南兵)坚守山海关至居庸关西的每座敌楼,护卫京城。数百年来,长期坚守城楼的义乌兵和他们的后裔,在长城下拓荒种地,蜿蜒连绵的长城沿线,像花那样开放着众多的义乌兵后裔的自然村落,他们世代守护长城,情景感人。

  租间房子静静地写作

  综合分析,宏观上怎样把控这个题材呢?我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与评价文章,又采访了戚继光传人和长城研究专家,在浩瀚的书海和专家的评述中,我渐渐有了主心骨。我是站在长城上看待长城内外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民族争夺的;我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提起手中的这支笔的。

  这部关乎明朝的历史、关乎中国的战争史和故乡的那段辉煌与苦难的书,应该说是厚重的。对这部自我感觉厚重的书,我是在春意渐浓、万物苏醒的时节动的笔。在北京,于附近一家小宾馆,租了一间房,搬走电视,拆去电话,静静地在那里写作。这种感觉真好!不会电脑,笔在雪白的复印废纸背面沙沙游动,如一曲美妙的轻音乐,在周遭回响。那里没有熟人,思想自由飞翔。独往独来,逍遥自在。这种境况的思索与流淌的文字,我相信,会走得比较远。

  文章不厌百回改

  有位老编辑家,他的书房称磨稿斋。是的,许多稿子是靠一遍遍打磨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讲的就是这个理。

  修改过程中,我将一章可上可不上的内容撤下,这样,文字相对紧凑,节奏也比较稳当。十一月中旬,我带上初稿到义乌,交吴潮海修改。回京再作局部改动。这就是二○一二年《中国作家》(纪实版)第一期上的《千年守望》。

  这次,我觉得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较为合适。本书责编王永洪和资深编辑脚印,让我和他们一起到杭州,参加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的研讨会,路上,他们谈了许多想法,对于本书的修改,大有裨益。责编提议书名改为《千古长城义乌兵》,一个重要因素,是考虑图书市场。

  后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对书稿作了两次修改。在隧道里穿行,只得往前走。理性与责任,让我坚持到最后。

  力求图文并茂

  当年戚家军抗倭寇、守长城所体现的那种无坚不摧的果敢与精神,至今依然感染着我们的心灵。明朝灭亡在自身的腐败上,像戚继光和义乌兵这般忠心耿耿、前赴后继,仍遭奸臣的暗算。“挡得住胡马挡不住流年”,然而,历史是公正的,戚家军——义乌兵伟岸、勇猛的身影,始终屹立在史册上。他们的后裔,数百年坚守长城的意志与毅力,感动着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义乌精神、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沉积的厚德,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魂。为此,我在书写的过程中,就已考虑这部书的命运走向。她是属于地域的,又是属于民族的,她应该走向全国。

  为了更集中更有效地反映文字表达的面貌,就想把书做得图文并茂。金福根、金必亮等一批摄影家,拍摄了许多高质量的作品,如九十五岁高龄的曹成惠的镜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沧桑感。但义乌的摄影家,深入长城的时间毕竟有限,所提供的图片,不能满足该书的总体设想。其间,责编从网络上查到数幅图片,征得同意,又通过吴潮海,获得李占义的数幅义乌兵后裔相对比较集中的河北抚宁地区的长城图片。北京摄影家李子亮、向儒胜的富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长城图片,为书增添魅力。校对过程中,我为多幅图片写了一句辞,这是文字的延伸,又是精神的升华。

  书已走向全国,反映不断传来。有人说,翻阅《千古长城义乌兵》,首先感觉,这书做得精细,富有美感,赏心悦目。

  莫言赋诗推荐

  二○一二年第一期《中国作家》上刊登《千年守望》的前三章,就是现在书中的前四章。那时我收到编辑部转来读者的声音,有的说过去不清楚那段历史,现还原了本来面目;有的说作品大气,跨越数百年,纵横自如,挥洒如云;有的说作家有底气,文字如流水,该起浪时澎湃,该潜流时平缓,显得自然,舒缓……面对读者的呼唤,我想起父辈扶着犁耙的耕耘,黝黑土地在金色的阳光下闪动着希望的光芒,那样的壮阔,那样的诱人。农民的后代,以农耕的精神书写文学与生命的图腾。

  二○一三年开春,我们总参几位战友相约聚会,祝贺莫言获诺奖。莫言问我最近在写啥,我说正在修改戚家军抗倭寇、守长城的书稿。那天正巧我包里带有一本《中国作家》,他看着载有《千年守望》的目录,说:“戚家军就是义乌兵,抗倭寇,守长城,这书值得看!”

  这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请王安忆作《小说的生活》演讲,由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主持。演讲后,组织方邀我们与莫言、王安忆共进晚餐。离别时,我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定的打印稿递给莫言。意想不到第二天晚上十时许,莫言就给我发来短信,赋诗推荐:“东海波涛永难平,黄河之水何时清。义乌自古多义士,强将手下有强兵。读《千古长城义乌兵》有感,步先贤韵打油一首。”

  现将《千古长城义乌兵》敬献给读者。但愿在你们的心目中留下一份难以忘却的记忆,从中再生化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的享受与提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