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麦家热”能否复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29日09:23 来源:人民日报 肖家鑫 巩育华 李昌禹 林露

  《解密》虽然走红海外,但当代文学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

  “麦家热”能否复制(解码·当代文学如何出海)

  

  当代文学难掀海外图书市场波澜

  少数作品走红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谈起麦家海外走红的原因,“运气”,成了很多新闻报道、专家学者口中的关键词——几乎所有出版人、文学研究者都对此大呼意外,连麦家本人也连称“碰上了”。 

  其实,这种反应并不奇怪。近些年,中国当代文学中能够在海外取得成功的作品屈指可数。大部分作家的作品似乎只能在国外汉学界的小圈子里兜兜转转,难以在大众图书市场掀起波澜。除了2012年莫言因获诺奖而名噪一时外,近几年能够真正在欧美市场走红的,就只有2005年创下当时海外版权交易记录的《狼图腾》等极少数作品。 

  显然,上述几位作家、几部作品的走红,更像是零敲碎打,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莫言的获奖极大提振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信心,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莫言自己,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似乎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增长。而另一方面,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文学研究者,都对当代文学走出去期望很高。“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重视程度不可谓不高,但实际效果与预期和投入还是存在较大落差。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困惑,中国当代文学“出海”不畅,问题到底出在哪?

  

  中文图书出版处于弱势地位

  海外推广项目缺少评估机制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隔阂是国内出版社在参与国际版权交易、进行国际图书市场推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第一关”。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又很难回避。”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陈建军坦言,很多好作品蕴含的民族特色,外国读者既很难理解,也不感兴趣。

  要让中国好的文学作品打破文化的隔阂,赢得海外读者的青睐,必须先将中国文学作品推向国际图书市场。陈建军透露,他们在与国外出版社合作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对同一部作品存在理解上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地图上的边缘地位。“在国际图书的版权交易市场上,中文图书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外国出版社并不重视中文图书,更不会积极地评估和研究。”在国际图书市场闯荡多年的麦家作品英文版权代理人谭光磊总结道。

  翻译是打破文化隔阂、沟通中西交流的桥梁。但现实的情况是,除了葛浩文、陈安娜、蓝诗玲等寥寥数人,目前既被中国作家信任又能够得到西方读者认可的翻译家少之又少,这无疑成为了制约当代文学出海的又一瓶颈。

  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外合作部主任刘乔看来,翻译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在海外营销成功后才会涉及全书翻译,而且整本书的翻译由海外出版社‘钦定’译者。对于国内出版社来说,海外营销才真正是横在面前的一道坎。”刘乔说。

  做好海外营销,人才是关键。考虑到文化的巨大差异,拥有国际视野、外语优势的版权运营人才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成为各出版社炙手可热的红人。

  “我们目前在海外版权输出上能取得一些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有一位很优秀的版权经理,他曾经长期生活工作在国外,从事过外交工作。但这种人才我们太缺了。”陈建军说。重庆出版集团从2004年左右就开始尝试进入国际版权市场并参与推出了“重述神话”系列书系,反响不错。

  

  加大汉学家、版权营销人才培养力度

  丰富宣传推广路径,不拘一格选好书

  在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发力的方式。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当代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政府项目持续发力,将一大批优秀中国图书推广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覆盖五六十个语种,并引导国内出版由“推着走出去”发展到“争着走出去”。这些项目一开始采取赠送版权的方式,但国内赠送的未必是国外想要的,效果不理想;后来尝试支持版权交易,国外出版社看中某本书,与国内出版社达成出版协议,这时政府再给资助,市场化运作提升了推广效果。

  同时,这位业内人士观察发现,政府和出版机构的“走出去”项目大多缺少系统性的评估机制,“只是以书出来了没有作为考察效果,但在海外卖了多少本,反响怎么样,没有纳入统计”。

  在陈建军看来,政府还可以将推广支持工作做得更多,比如建立包含书店销量、媒体报道、学者评价等要素的工作评估机制,以更丰富的方式开展海外推广活动等。

  鉴于市场上国际版权运营人才的严重匮乏,安徽出版集团、重庆出版集团等都在尝试内部培养相关人才,每年选派“苗子”驻外学习,但效果如何,仍需长期观察。而对于沟通中西、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牵线搭桥的汉学家的培养,则更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如麦家所说,马悦然、葛浩文等老一代在国际上颇具声望的汉学家已经日渐老去,年轻汉学家培养尚需时日,要多些耐心。

  在从事国际出版咨询业务多年的李程看来,文学“出海”犹如大厨做菜,提供新鲜新奇菜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适应“食客”的口味,有的放矢。电影《失恋33天》被作为国礼赠送给阿根廷,《狼图腾》《山楂树之恋》等优秀通俗文学作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就是典型案例。由此可见,能够在国外掀起波澜,引起较高关注的,并不一定非得是严肃的纯文学作品。有专家认为,文学“出海”不能只盯着纯文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通俗文学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实现两条腿走路。

  多次参加书展和海外交流活动后,刘乔发现海外读者对城市化题材、聚焦人物命运的作品更感兴趣,他们不欢迎过长的篇幅,也受不了通篇煽情的文字。

  对于那些有志于走出去的出版社来说,版权运作方式的商业化、国际化是急需加强的。刘乔介绍,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驻法国的欧洲版权代理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人文社中国作家版权在欧洲大陆的独家代理销售机制。“这种做法符合国际市场规律和各国市场特点,大大促进了人文社在欧洲版权输出的推广力度和文化渗透深度。”刘乔说。

  而重庆出版集团则尝试了另外一条路子。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出售作品版权,而是希望能深度参与到国际图书市场的出版业务中,与国外出版社一同策划,推出既具中国特色,又能契合国际图书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学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