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北方,总是因寒冷而笼罩了神秘的色彩,比如深寒三千尺的严冬,比如俄式的红顶小房子与圣洁的白雪。似乎生活在远方的那座城,比我们身之所处的“现在”,更诚恳也更有力。而城中的生活与城中的人,千回百转之后终需一支妙笔去描摹、去记录、去捕捉灵魂。幸而作家阿成之于哈尔滨,正如妙笔之于繁花,说不完的城市故事,道不尽的北国情怀——写在《哈尔滨人》中。
近期恰逢美食系列的纪录片大热,事实上,我们在去一座城市前,心底活跃的标签就是城中的美食。表面看来这是一种浅显的印象,往深里说,饮食的喜好、口味的深浅也是人之性格的某种折射。比如《水浒》中豪迈的绿林大汉不会偏好甜腻的糕点。由此衍生,《哈尔滨人》中谈美食、谈餐馆、谈食物的“腔调”,亦是借此烘托哈尔滨人的性情与人生态度,以及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的情怀。
因缘际会,我曾深刻领略过哈尔滨的美食,因此读罢《哈尔滨人》,除却文字本身带来的阅读美感外,更添某种私人意味浓厚的、心有戚戚的认同。阿成所提供的菜肴拼图中,囊括:面包、红肠、啤酒、鳇鱼、大米糁子、哈尔滨炖菜……如此种种,中西夹杂,但无一例外都是市井百姓热爱的、接地气的饮食。而阿成写作以上美食的笔法,与一以贯之的情感态度,以及与食物带给我们的“感受”契合得严丝合缝,它们都是质朴的,充满原生态力量的。
比如阿成写到“啤酒”。并没有写到啤酒的口感与滋味,而是用诸多事件、饮酒的动作去推动人与酒的感情。在《哈尔滨人与啤酒》一文中,先写酒的历史,再写特殊年代中饮酒的“奇异现象”——啤酒装在搪瓷盆中,人用空罐头瓶子舀酒喝,并用几十年后哈尔滨人依旧“豪饮”瓶装啤酒的动作,来延续此种气派。或许,啤酒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影像、一种形而上的感觉,阿成最想表达的情怀大概是:哈尔滨人对现实的踏实追求,以及草根的寻常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对自我形象的超越吧。
在城与人的缓慢互动中,食物的味道似乎最终会变得浅淡而轻飘。人们念念不忘的,大概是某件事、某段时间,一种情绪化的记忆。阿成捕捉到了这种微妙的特色。反观整本《哈尔滨人》,基调都是朴实方正,不刻意白描,而是在大的事件与小的动作中渲染一种情绪,一种哈尔滨人的共同记忆,这种写作不是侵略性的灌输,而是引导着读者,在生动的情节中,观世情百态跃然纸上。
对于冰封雪雕的哈尔滨而言,任何藻饰都会折损它的美。它自有宽阔的胸襟与脚踏实地的稳固姿态。以小食物写大情怀,以生活里平凡的一饭一蔬写一个都市、一方水土的秉性、气度、人生哲学。《哈尔滨人》中看似质朴的叙事,也正如古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韵致,意在言外,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