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智者的“舍”与“为”(王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22日10:25 来源:陕西日报 王松

  罗平安先生是我最为佩服的人,之所以崇拜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我向往而不可得的精神。我将其概括为十二个字:舍人所不能舍,为人所不敢为。

  二十多年前,罗老师的北京画展,在美术界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西北旋风”。他的作品给沉寂已久的画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得到了首都美术界广泛认可与高度关注。中国美术馆一次就收藏了他的多幅作品。德高望重的李可染、叶浅予等老前辈一一前往观看,并大加赞赏。从北京回来,他一头扎进黄土地里,将自己的身心与黄土融为一体。数年下来他跑遍了大西北的沟沟岔岔、角角落落,天山走马、昆仑浴风、陕北观社火、陇东听道情,同黄土地上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对黄土高原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了然于胸。使自己的灵魂不断升华,将自己的艺术一再提纯。就像一坛烈酒进入了窖藏。这窖藏看似沉寂,实际上是不断提纯质变的过程。

  数十年来,好些出名升迁的机遇都被他拒绝了。当年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有意要调他去北京,他因舍不得陕西的皇天后土拒绝了。后来,他的老家湖北省美术院要调他去任副院长,因离不开长安十三朝古都的文化根脉,也拒绝了。中国美协好多次学术提名展邀请他,他一再谢绝。此陕西省多次晋京展,他榜上有名,但是他就是不理。他不光不好虚名,金钱对他也毫无诱惑。他常说:“有国家发的工资就够吃够穿了,比起老一代画家,我们的物质条件好得多了。”有画商说:“拿多少钱,都搞不定罗老师。”正是他能舍去世人所不能舍,割掉了名缰利锁,精神才得以彻底解放。心无挂碍,才有胆量挑战世俗、挑战传统、创新求变。

  他的改革创新,既不是徐悲鸿式的改良,也不是林风眠式的“以西写东”,中西结合,而是革命性的突破。他的突破大概有三:一是图式重构。他用截头去尾的特写式镜头取景,截取最为感动他的局部入画。这样一来,打破了传统山水画里可望、可行、可居、可游的空间关系,舍去了传统山水的空白,将物象尽可能地平面化处理。这是“破”,也是“立”。破的是传统山水画的平远、高远、深远的空间模式,立的是平面构成在山水画中的应用。中国画的空白,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独具并引以为自豪的艺术特色,人们将其称为“心理空间”。罗老师敢将其废除,需要多大的勇气呀!这不仅是和一两个人作对,这是与古老的文明作对。然而罗老师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人所不敢为。他不仅敢为,而且做得很好,很自然。他避虚就实,把实做得非常充分,丰富得让你看不完,摸不透,化实为虚,耐人寻味。正如老子的“玄之又玄,妙不可言”。没有哲学智慧,是不敢如此这般的。

  突破的第二是打破传统的皴法树法,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由于多年的深入生活,他对西北的山川地貌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师法自然不是“以色貌色,以形写形”式的模仿,而是大胆取舍,高度概括。他将视点聚焦于黄土高原上农家田园,将土窑、坡地、树木高度抽象化,一律用短而厚重的线条来构成,说是线其实又介乎于点,他就是用这样的点、线谱写了黄土高原的生命乐章,构成了五色斑斓的壮丽画卷。单纯且厚重,丰富而灿烂。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

  罗老师突破的第三是消灭笔墨。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只是否定孤立的笔墨,提倡笔墨为画面服务,为意境服务。而罗老师则更进一步,比吴老先生来得更彻底,直接是“消灭”。他说:“消灭是有了笔墨之后的事,没有,你消灭什么”?“有”,然后“消灭”,和根本就没有,是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语。他近年来,喜用颜色将墨色彻底覆盖。这样一来,传统笔墨的优势便荡然无存。也正是他这样大胆地破坏笔墨,才给色彩的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他的用色,既不是古人的“以色貌色”,也不是西方色彩学的光影再现。他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青铜器、剪纸、脸谱、刺绣等等,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宝藏,同时还吸收了西画中关于色彩对比、互补的原理,运用平涂、破擦、渲染等手法,使得画面丰富多彩,和谐统一。创立了主观色彩极强、装饰意味甚浓、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面貌,开一代新风,将中国画之用色又推向了一个高峰。

  凡是开宗立派之人,都具有独特的禀赋与过人的胆识。天赋是先天所带,这里暂且不论,胆识则是后天积累所得。李可染先生曾言:“所要者魂,可贵者胆。”罗老师的成功,细想起来是有逻辑必然的。因为他能割去世俗的束缚,所以敢破敢立。他的胆识是建立在高度哲学智慧基础之上的,他常说:“要敢于犯错,错到底就是对。”这不就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吗?我曾说过:“罗老师是个智者。”至今,我越发坚信不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