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让文化类节目更热(关正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21日10:00 来源:光明日报 关正文

  《中国成语大会》7月6日刚结束在央视的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7月13日起又开始跟观众见面了。发轫于去年夏天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今年继续亮相电视荧屏。   

  不过,与去年的高收视率及在业界产生的轰动效应相比,文化类节目今年却表现平平。正因如此,去年还在高呼“文化节目的春天已经到来”的社会舆论,如今又开始集体反思起“文化节目缘何受到冷遇”的问题。

  其实,文化类节目既没有迎来春天,也没有受到冷遇,它一直在前进的路上。当下,电视观众的观赏品位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他们不仅希望通过观赏电视节目获得身心的愉悦,也需要从荧屏上获得知识的陶冶、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共鸣,所以去年夏天文化类节目的兴起恰好撩拨起观众内心对文化的渴望。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汉字类节目,让观众意识到“提笔忘字”的尴尬,使“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电视荧屏上一直是歌舞选秀类节目扎堆,文化类节目以完全不同的节目内容和形式,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甚至可以说,有些观众最初锁定文化类节目,主要图的就是那份新鲜感。如今,一年多过去了,最初的新鲜感逐渐消退,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兴趣也就逐渐减弱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今年播出的文化类节目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多样,收视率反而下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年文化类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浮动,只是反映了观众收视心理的正常调整而已。

  对歌舞选秀类节目而言,娱乐观众是主要目的。而文化类节目则更多是为观众提供文化知识、文化启迪甚至文化反思。独特的节目定位,决定了文化类节目不可能走歌舞选秀类节目的制作套路。所以,文化类节目一般没有明星大腕,缺少话题噱头,更与炒作、煽情无缘,从根本上讲,这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品位、文化内涵、文化责任、文化担当。这一特点决定了这类节目的制作是个难差事。且不说怎样吸引观众,单单是如何从广阔的文化海洋中选取节目原材料,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发生联系,如何用镜头语言和电视手段呈现文化内涵,都颇费思量。

  由此可见,在泛娱乐化的社会氛围中,文化类节目制作难度大、观众基础薄弱、收视率不高,这都是事实。但文化类节目并非没有优势,不同于其他综艺节目对人感官刺激的迅速性、直接性、短暂性,文化类节目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是缓慢的、持续的、长期的。所以,尽管文化类节目做起来很难,但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和黏合度也会逐渐建立起来。比如,《中国成语大会》的收视率最初只有0.2%,但几期过后,收视率一直稳定在1%左右,无论是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还是全民为之疯狂的世界杯,都未能对其产生太大冲击,这种现象在其他电视节目中并不多见。再者,如果把节目资源比作金子的话,很多娱乐类节目的金子就是明星,他们每次都要花大价钱去买金子,这种做节目的方式很难持续。而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更像坐在金矿上,因为节目的资源——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主要看我们如何去挖掘,如何去打磨。

  总而言之,作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人,我们不能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应该有几分从容和自信。我们不妨像电影《让子弹飞》里一样,也让文化类节目飞一会儿。在节目飞的过程中,只要我们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持续投入研发设计,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我们就会逐渐享受到节目的子弹命中目标的快乐。

  (作者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本报记者韩业庭采访整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