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个深度参与者的口述史(风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21日09:34 来源:中国作家网 风 君

  在中国现当代史及革命史上,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并非中国人,却因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有着相同的信仰和理想,或因对中国人民心怀同情和支持 而来到中国,并且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过自己特殊的贡献,这些人被称为“国际友好人士”。他们之中,有至今仍无人不晓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有亲赴 中国取材,并在西方著书以促进双方了解的“三S”(斯诺、史沫特莱、安娜·露易丝·斯特朗、爱泼斯坦),也有在中国倡导工业合作的路易艾黎等人。而在这些 人之中,本文所要提及的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是一个绝对不应忽视的存在。

  说起李敦白,其人之名或许不如白求恩、斯诺等人那样家喻户晓,然而对熟悉中国现代史的读者来说却肯定并不陌生。他年轻时心怀理想,不远万里来到 中国投身革命,在中国度过35载岁月,期间几度沉浮,经历堪称跌宕起伏。即使在一众“国际友人”之中,他也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不似白求恩、艾黎等不过问 政治的技术支援型人才,李敦白不但过问政治,且颇为热衷,与中共早期诸多领导人都有交往;也不似斯诺等人始终的旁观者姿态,李敦白不但是“近距离的观察 者”,更是“深度参与者”,乃至“卷入者”。他的一次“告密”,曾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他曾深得中共高层领导信任,是当时“外国专家”眼中的“通天 人物”,在文革中甚至还参与其中;但他也因自己的过度迷恋政治而尝尽苦果,两度身陷囹圄,在中国的35载光阴,竟有近半在铁窗之中度过;平反后回归美国, 继续为中美两国的交流贡献力量。这段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的个人经历,本身已经充满看点,更兼其经历亦可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对我们了解那段历史, 是极好的佐证和补充。近日,92岁高龄的李敦白在国内出版了他的个人口述史《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亲自讲述自己一生的传奇经历。对于想要真切了解这段 历史的读者来说,实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当然,李敦白的命运历程,在此之前早已颇受关注。他本人也曾于1993年推出个人回忆录《The Man Who Stayed Behind》,其中文译本《红幕后的洋人》,也于2006年引进中国。那么,自然也会有读者关心这两本书有何异同,是否叙述重复等问题。笔者试着将两书 进行了大致比较,以下列出个人认为的不同之处,权供参考。

  首先,从体例上来看,《红幕》一书为回忆录,而本书为口述史,虽皆为回忆,但处理方式已有不同。前者偏个人化,而后者更注重历史的严谨性,除却 当事人的口述,还需进行旁证,以“与史相合”。因此,后者的史料价值无疑更高。其次,从取材来看,《红幕》仅涉及李在中国的经历,而本书中对其早年在美国 组织工会运动,以及晚年回美国创业的人生段落也加以了补全。再次,本书中不仅有对个人经历和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有李本人的大量解读和反思,以及他对中共早 期领导人物及外国人士的个人回忆,这在之前的回忆录中是不多的。而且,《红幕》一书为英文写成,主要面对西方读者,中译本始终有所隔阂。而这本口述史则由 李本人亲自用中文口述而成,是中国读者可以“先于西方读者”读到的第一手作品。因此,即使对于读过前作的读者,本作也有其价值所在。

  当然,本书作为“口述历史”,其价值不仅取决于口述人的经历,更要看其对待历史的态度、自我的反思历程,以及口述时的精神和身体状态等。成书过 程中还需要编撰者在口述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对和查证,对资料的真实性加以反复验证。而在阅读全书过程之中,时刻可以感受到的是他的坦荡胸怀、诚实公正和 宽容大度,对于叙述历史,这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品质。即使讲到自己的16年蒙冤入狱,也并不感情用事,以偏概全。本书编者在后记中称李敦白为“口述访谈的最 佳对象”,绝非过誉。

  而另一方面,本书的编撰工作也体现了认真负责的态度,全书对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均有详尽注释。针对一些口述者记忆缺乏旁证,或与现存史料有 出入之处,如“宣化店告密”、“斯特朗间谍案”的时间问题,以及“中共委托斯特朗转交文件”事件的有无问题等,均进行了多方比对,增加了其作为史料的价值 所在。

  然而,若要论书中令我感触最深,最受震撼的,却是他身上时刻闪现的理想主义信念,以及他对这种信念的无比执著和坚守,让我们不由得重新去审视 “社会主义信念”。在经历了无数挫折,进行了许多反思和批判之后,却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作者身上,我看到的是另一种解答。

  (《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李敦白口述历史》,李敦白口述 ,徐秀丽撰写,九州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