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作协十楼(范小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21日09: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范小青

  “作协十楼”,是一个简称,更是一种感情,是我们这些常到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开会的人心领神会的一种感情。

  最早的时候,中国作协在哪里办公,后来又到了哪里,65年的时间里,搬过几次家,经历过哪些折腾,等等这些,我都不太清楚,也没有想到去查询搜索,因为我觉得她在哪里办公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她一直在我们心里。

  在我的记忆中,就有沙滩北街和东土城路。沙滩北街那一处我也曾去过,只是因为年代有些久远了,至今已经忘记了那时的情形,却在我当年的文章中还能还原,比如我这样写过:“有一次我到北京找沙滩北街中国作协,一位三轮车老师傅拖着我找了半天……”瞬间就让我回忆起往事了,所以会感叹有文章真好,有文字真好。

  之后就到了现在所在的东土城路25号,作协是哪一年搬到东土城路的,我同样不太清楚,但此后的记忆却渐渐地多了起来。曾经在90年代末的一个夏天,我在那里住了近两个月,参加中国作协的一个研修班,不知为什么没有住在鲁院,却住到了作协二楼的招待所,每天上课,每天到食堂吃饭,人到中年,又重新适应了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感受着中国作协大楼里那种平凡朴素而又充满温情的气息。

  再后来,尤其是近些年,再到中国作协去,几乎就是直达十楼了。

  十楼是中国作协的一个较大的会议室,在这个会议室,除了中国作协各部门的会议之外,最多的大概就是为全国各地的作家召开作品研讨会了。

  在我到江苏省作协工作的这几个年头里,我曾好多次踏进作协十楼的会议室,参加由中国作协为我们江苏作家主办的作品研讨活动,也曾经有好多作家和我探讨过,那个十楼的门槛高不高,有多高,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跨进那个门槛去。

  我说不清,但我知道,门槛的高低,自在人心。

  就我所参加过的我们江苏作家在“作协十楼”的研讨会,其中有早已享誉文坛的名家大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新人新作,还有很多最基层的作家,他们多是生活和工作在市、县甚至乡镇的作家,所以我想,这里的所谓门槛,其实就是作家对于文学、对于写作的热爱和坚守。如果有门槛,那么凭着你的热爱和坚守一定能够跨过门槛,如果那地方没有门槛,那么一定有另一道门槛横在你内心深处,那是你自己为自己所设的门槛,那仍然是你对文学的热爱和坚守。

  也许有人会对某些研讨活动的作用和真实的意义产生不同看法或质疑,但是对于一位基层的作家来说,能够到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召开自己的作品研讨会,这必定是他人生经历的一个新起点,是他写作生涯的一次大推动。我忽然想起,三十多年前,我还年轻,正在上大学,还没敢开始做文学梦,陆文夫老师邀请了一批文坛大家来到我们学校,在大礼堂给我们讲文学,那一个场景,至今留在我的记忆深处,至今让我热血沸腾。

  所以,我想,“作协十楼”,本身就是一种热爱,就是一种坚守,它就是为鼓励和支持基层作家而立的。

  基层作家是什么?那就是文学金字塔的塔基,塔基越大、越坚实,塔尖才能越高、越灿烂,“作协十楼”这四个字,向我们传递出的,就是这个意思。

  会议结束,我们通常会穿过马路到对面的饭店吃饭。无论中国作协的领导和负责会务的同志有多忙,都会陪着基层来的同志到那里吃个便饭,一来二往,这家饭店似乎也已成了我们的老朋友。它很普通,没有豪华的装饰,没有高档的包厢,我们也从来没有吃过什么高档的菜肴,但它却是我们在北京最轻松最随意的一个去处。

  在饭店的斜对面,就是香樟园宾馆了。

  每次到作协十楼参加江苏作家的研讨会,多半是到香樟园宾馆住宿,出租车司机知道这个宾馆的并不多,但对和平里、对东土城路都是熟悉的,一路上不会费什么周折,最多到了砖角楼那地方小转一下,就到了。

  这个宾馆没有“星”,却能够让人安心,它踏实,小而简朴,而且离作协很近,步行也只需几分钟就到。便捷,实在,一如作协为基层作家召开的每一次研讨会的风格。

  我们的人生中也许偶尔会有机会住一住有着好几颗星的那种高档宾馆,有时候进入房间,看到的全是耀眼的玻璃,甚至能看到好几个自己,顿时感觉云里雾里,到处得小心翼翼,怕撞碰了脑袋,怕在滴溜滑的地上跌倒,在香樟园宾馆不大的房间里,你不用费心,不用操心,心是能够安放下来的,你就是你自己。

  香樟园宾馆的早餐令人记忆深刻,不在于它的丰富精彩,却在于它的简单,我暗自称之为“二管”:一是管饱,二是管营养。这就足够,难道不够吗?一如作协对基层作家的支持一样管用。

  吃过早餐,我们就出发了。

  有时候是冬天,我们从香樟园宾馆走到作协,路上有点冷,进了作协十楼的会议室,热气就腾起来了;或者是夏天,那就是在酷热中,有一片清冷扑面而来。这种温度,就是中国作协一直以来给予基层作家的温度,我们一直以来都感受着,感动着,没有中断过,没有改变过,没有忽冷忽热,永远就是那样,温和而又朴实。

  65年,始终坚定着一个方向,始终贯穿着一个宗旨:为作家服务,尤其是要雪中送炭。

  65年,足以让一个人老去,却也可以让一个组织更年轻更热情。

  作协十楼,是永存于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动。

  作协的大门,永远向我们敞开着,无论大腕或是草根,无论你是成功或者正在努力甚至一辈子都不怎么成功,这扇门都是畅通无阻的,是有温度的。

  这种温度,能够从东土城路那个点上,传递出去,传递到很远很远,传递到最远最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