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读不懂”及文学批评的现代性问题(赵炳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8日10:25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赵炳鑫

  真正的文学批评,后面有一个强大的理论体系作支撑,这是一个前提。认为读后感就是文学批评,这本身就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我们不只是要教会他们抬头欣赏月亮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写作者低头看路,这应该是作家的使命,同样也是批评家的使命。

  近年来,文学批评广受诟病,原因是复杂的。据我所知,这两年国内文艺类权威媒体都开设了这方面的专题栏目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也非常必要,它至少可以让我们对文学批评究竟是什么、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文学与创作的关系等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下面,我就文学批评讨论中反映出来的“读不懂” 、文学批评的现代性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文学批评“读不懂”的问题。有一部分读者反映读不懂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这其实涉及一个专业学科如何表达的问题。当然,我们希望的是理论表达越简单明了越好,让大家都能看得懂更好。但受到学科规定性的限制,往往一些专业领域问题的表述,非得用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才能把问题说明白。罗兰·巴特应该是当代文学理论建树方面世界公认的大师,他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颠覆性意义, “神话学” 、 “叙事学” 、“符号学” 、“文本理论”等等都在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 。我当初读他的《写作的零度》 ,也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只好借助于现当代西方哲学,比如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才略知其意。因此,真正的文学批评,后面有一个强大的理论体系作支撑,这是一个前提。可能我们大多数人以为,读后感就是文学批评,这本身就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蒂博代的《六说文学批评》看,读后感仅仅为文学批评中自发的“即时批评” ,属于媒体批评的范畴。而媒体批评中的大众传媒,在当今这个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命名的“消费社会” ,已经成为资本社会中商业环境构成的要件,因此,媒体批评在当下就无法摆脱“商业广告”的嫌疑。但真正的批评与广告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价值标准:文学批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思想含量和价值判断的依据上,而商业广告则主要是体现着商品的市场观念和时尚的消费逻辑。在如今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媒体批评的价值标准已经移出了文学本身,可以说媒体批评与真正的文学越来越远了。

  其实,文学批评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的历史已经很久了,而在我国一直把它作为文学的附属产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一门学科,它有特定的基础理论、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因此,真正的文学批评首先要建立在一套科学的文论之上,这样才能把问题说透。理论之所以有用,就因为它能应时而生,能够有效地介入它的时代,为现实问题提供理论阐释和实践指导。现代社会就需要用现代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如果不引入现代异化理论,就很难讲得通卡夫卡的小说。

  第二,文学批评的现代性问题。文学批评究竟是谈谈审美、诗意就行了,还是要谈谈价值取向,谈谈社会文化功能?这个还得从传统文化说起。一说起这个问题,也许马上有人会说,难道传统不好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多好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多有诗意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也很美呀!甚至有人说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资源如果弄明白了也就够用了。从审美的角度,中国古诗词都是美的代名词。中国古典文论同样有博大深邃的思想含量和审美自觉,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批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说传统肯定优秀,古语依然智慧,但问题是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工业化、后工业化(现代或者后现代)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曾经为中国人提供心灵安顿的传统文化已经濒临分崩离析。时代和语境在变化,我们的文学同样也要变。

  我们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和几千年形成的宗法社会之中。而当下的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学批评家孟繁华在《风雨飘摇的乡土中国》一文中写道:“乡土中国既有的秩序、伦理、习俗和价值观念,在强大的‘现代’面前正在悄然崩解,在文化的意义上,它正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精神破产过程中,一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无辜无助更无奈;乡村的历史也正在重构,过去的历史叙述因其结果的难以兑现而被重新改写……”因此,我们的一些作家钟情于诗意、宁静的“乡土” ,应该是在寻求精神家园,在寻找一种精神慰藉。但是,因为“现代”的冲击,文化意义上的“乡土”其实已经支离破碎。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文学的现实主义怎么书写?我们的作家是不是仍然要沉迷于乡土诗意,要寄情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做着灵魂出游的美梦呢?仍然要安乐于诗意的乡土,写精神的栖居?我想,至少这样的作品已经离人们的生活渐去渐远了。

  在城市化浪潮中,我们的乡村、特别是西部一些乡村已经是破碎和凋敝的乡村,每天以70个的速度在消失!不正视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创作就会与时代脱节,就不接地气。我们不只是要教会他们抬头欣赏月亮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写作者低头看路,要直面当代人的生活境遇,这应该是作家的使命,同样也是批评家的使命。而我们的一些批评家老是在传统人性的角度进行文学批评,殊不知文学现象往往有其深层的社会历史根源、有其生成的现实土壤。英国批评家伊格尔顿在分析了包括雪莱、布莱克、狄更斯、奥威尔、劳伦斯等作家的创作之后,得出结论:作家对经济竞争的邪恶性进行了批判,但对社会秩序的批判很少发展到财产制度的程度。因此,这样的批评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所以,在当下社会,文学批评所讨论的不应是需不需要继承传统的问题,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中国传统中优秀的文化肯定需要继承,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现代化不可逆转,放出眼光向外看更为重要。因此,批评不但需要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如何接续现代理论的问题,是得直面现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