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有种阅读让人安静(韩丽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8日10: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韩丽晴

  海马写了本像小说一样好看的散文,叫《荞麦》。在当下要写本让人觉得好看的书,非常不容易。尽管现在政府在推广全民阅读。现在是一个快速时代,恨不得每天的日子能像电脑一样配上个快进键,按一下,嗖的就完成了。除了贪快,还贪大,什么东西都做得越来越大,包括写个作品也是。就连土里长的庄稼,人们也不肯放过,转基因、甜蜜素、催熟剂等等全上来了。这个社会怎么了?人怎么如此不安生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读到《荞麦》,内心里突然有许多感动。就像坐在厨房里,安静地削一块小土豆的皮,炉子上的水正慢慢烧开,鸡在屋外觅食,风轻轻地从屋间的窗户边拂过。一切都是刚刚好。是的,一切都是刚刚好,这就是感动。感动我们的东西,恰恰是那些刚刚好的东西,比如炊烟、火炉、安静、等待。我们需要一点平常的阅读,好重新明白,我们只是一个正常的人类,生活在一个普通的星球上。《荞麦》,让我们可以安静下来,看看那些普通的灵魂,是如何蜷缩在这个充满尘埃的星球上,如草木一样,短暂却热闹的同时也是孤独地存活着。

  从书中第一篇敲钟人开始,到后面的老乞婆,再到后面的草匠伯伯、年宝,还有那个年轻时曾经漂亮过,并且一直用回城来抵抗命运的姐姐。作为读者,作为曾经与作者从同一块土地上走出来的人,我的心越读越悲凉。这个世界我们仅仅是来过,然后,把世界还给世界,自己不复存在。这种命运的虚无感,随着对《荞麦》的阅读越来越深入而越发强烈。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想,写作究竟需要什么?海马不是一个普通的写作者,他不仅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硕士和博士修的也是与文学有关的专业。那么,他在写作《荞麦》时,是运用什么理论支撑文本创作的呢?

  同时我又在想,写作需要理论吗?海马写了很多评论文章,专业的训练使得他深谙此道。其实在《荞麦》里,非常庆幸的是,我没有看到那些评论家事后分析、强加给人的技巧。作为作家的海马,只是非常天然、单纯地在表达。

  其实,写作究竟需要什么,这对写作者来说,是个永恒的命题。但同时也是个伪命题,因为写作不是你有了那个需要的东西就一定能写出作品来。伍尔芙说,写作的人需要一间单独的房子。我愿意把这里所指的房子理解成纯粹的、精神的自由,精神上的房子没有任何外人可以替作家来盖好,只能靠真正的作家运用自己的天赋去创造。这个天赋,是作家的慈悲和情感。这是作家的精神自由的来源,是建筑精神上房子的砖头、瓦片和钢筋水泥。

  海马的这种天赋在《荞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文学不是讲道理的东西,文学讲的是情感,没有情感叫什么文学作品呢?前面之所以说《荞麦》是本好看的书,还因为这本书有它独特的味道,不是书香味,是故乡味,是童年味,是那种旧旧的时光的味道。《荞麦》捧在手上,恍如有熟悉的炊烟在往上飘,远方此时不远,少年也从没有远去,我们都还在。

  对于作品,海马自己有一堆非常高大上的文学评论词汇,但是好的文学作品不是评论出来的。特别是放在《荞麦》这儿,评论或者不评论,《荞麦》的好,不增不减。有评论家说,海马带着故乡上路。其实,我觉得准确点说,海马是给众人找到了一条回归故乡的路。有时我在想,之所以现在的人,欲望那么多,人那么浮躁,让自己和世界都折腾得不得安生,可能是因为我们离开土地太久了,那种静心地看庄稼按照自己的规律慢慢生长的时光,我们忽略得太久了。

  《荞麦》是非常干净的一本书,干净得让你心疼。现在的人,只会心疼钱,还会为一份干净的情感心疼吗?海马把这种干净的情感给了苏中平原那些普通的生命,甚至有些是卑微的生命。比如地主的小老婆、比如那个经常到乡下乞讨的年宝、比如那个挑着货郎担的哑巴,还有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会到哪里去的来富。海马平静地把他看到的和经历过的,原生态地说出来了。

  我不想像通常写书评的人那样,大把大把地引用原作的文字内容,因为引用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种心力消耗。读《荞麦》的过程是个消耗的过程,读完后,会令人安静许久。我已安静了许久,现在,我可以想象自己正走在那条回故乡的路上了。你有多久没有回到过你的少年时代?读读《荞麦》吧,她会带你回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