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藏雪川土下的美学追求(刘火)

——读鄢然《半是藏雪,半是川土》随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8日09: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 火

  鄢然是一个有所成就的小说作者,同时更是一位资深的文学编辑,马原第一部小说集《西海无帆船》正是经她手编辑问世的。当小说家,鄢然出版过长篇小说《昨天的太阳是月亮》《Baby,就是想要》《角色无界》《残龙笔记》等。当编辑,则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在编辑岗位上默默付出。

  从散文随笔集《半是藏雪,半是川土》中可以得知,作者与以西藏为写作题材的扎西达娃、马原等著名的汉藏作家交往甚密。书中有多幅图片展示了作者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与这些作家的合影。从那些老旧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热爱文学的人对文学所显示的纯情,以及作家们真诚的友情。这是这部书的一面,另一面则是作者不经意地向我们提供了已经快要成为历史的上个世纪80年代西藏文学的状态。《虚构》是马原的重要小说,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小说。马原20年后复出写的三部长篇小说,还可以看出《虚构》的影子。在《有关“麻疯村”的零散记忆》里,鄢然回忆了当时编辑《西海无帆船》一书的情形。她写道:“在《虚构》的手稿上,有一段马原描写‘我’与那个年轻的女病人热烈做爱的文字”,但她在编辑《西海无帆船》时把它删掉了。文中回忆了当时马原的不乐意,重要的是,马原给鄢然解释说,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没有什么是比行动更有力的语言。作者写道,她当时的处理在后来看,确实“有些遗憾”。还有,一部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影响的书,初版只印了800册。作者写道:“对此,马原调侃道:这是经典的数字”。今天,马原的这句话不再是调侃,而是证词。

  这是散文随笔集《半是藏雪,半是川土》中的一部分内容。在这一部分里,作为资深编辑,鄢然对中外文学经典的熟稔和解读,同样显现出功力和见识。在《帕慕克的想象探索:〈我的名字叫红〉及其他》一文里,鄢然认为在《我的名字叫红》这样一部充满着“悖论”且幽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作家的“良知”和“正义感”。这一认定从另一角度,把作家的写作责任还原为传统,还原于作家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责任。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鄢然的趣味。

  《半是藏雪,半是川土》的另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在西藏、四川两地工作和游历的人生履历。这部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30年在西藏和四川的工作游历。集子里的多篇文章,展示出了作者女性细腻的一面,但更多地则是展现出作者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融于藏汉文化各异却相融的大背景之中。

  《此情悠悠》回忆的是,因作者的父亲是一位援藏干部,所以鄢然大学毕业就被分到一个叫泽当的藏南小镇。除了藏地不同于汉地外,重要的是,文中写道,“后来父亲回到了喧闹的蓉城,和母亲团聚,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但是父亲的脾气却急躁古怪起来,令母亲大为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写道:“父亲离开藏东昌都,也就失去了他一生爱恋的第二故土,失落了他赖以维持平衡的梦”。像这样深情而忧郁的书写,让作者后来的生活和编辑工作都不轻松,在文学和生活的双重负重下,一半生涯是藏雪,一半是川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