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陈应松《跳桥记》语言背后的张力(杨国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8日09:24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杨国庆

  陈应松的中篇小说《跳桥记》(《北京文学》2014年第6期)描写了一个经历特别、性格特殊的人物——公胡子。同时,作家采用武汉方言来表现他在社会中的草根命运,让人看到了底层人物的沉浮和挣扎以及在此过程中行为举动和心态变化。

  公胡子年轻时很会唱歌,是厂里宣传队的骨干,但下岗后的他穷困潦倒,更无心唱歌。他与人合伙做生意,车与货被偷,欠了债又无力偿还。他整天借酒浇愁,老婆受不了离开了他,儿子也进了少管所。渐渐地,公胡子没了往日的荣光,性格也变得古怪、孤僻、委靡不振。一天晚上,他独自喝闷酒时碰到了以前的生意合伙人,逼他还债,看他没钱,就调笑般地叫他唱歌。这伤了公胡子的自尊心。迷迷糊糊中,他走到了野猫滩大桥上,正要跳江时,身边的女人大喊一声“救命”,于是两人一起被路人救起,公胡子因此成了“名人”。不久之后,那个跳江女人的丈夫来找公胡子,说他老婆是在桥上散步,并不想跳江,是公胡子的举动让他老婆受惊住院,还要求公胡子赔偿住院费8000多块钱。身无分文的公胡子偏偏很爱面子,他担心熟人看到此事,就将这个陌生男人带到一个偏僻处,用布带子缠住了他的颈子,从此铸成大错。

  下岗后的公胡子在生活中不断碰壁,屡次遭遇重创,渐渐随波逐流,对人生产生了厌恶甚至绝望。在他的性格中,开朗与嫉世、善良与邪恶、挣扎与沉沦时出左右,如影随形。在小说中,作者运用武汉方言来描写公胡子这一人物,显得生动有趣,很有草根气息,也很接地气。武汉方言的运用,恰到好处地拿捏了公胡子等草根市民的口无遮拦、无所顾忌、粗笨鲁莽,塑造了生活在底层的那些随波逐流的人物群像,让读者不由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这种表现手法也充分显示了作家纯熟运用方言描写人物的张力和功力。

  (杨国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