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写给103岁的杨绛先生(张光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7日14:20 来源:吉林日报 张光茫

  2014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3岁的生日,这真是“盛世常青树,百年不老松”。看着先生的百岁近照,满头银发,眉目清朗,恬淡地微笑着,散发出一种坚定和柔韧的力量,其雍容高雅的灵魂,实在让人羡慕和心生宽慰。

  杨绛先生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现如今人们一说到她,总要提起她是钱锺书先生的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锺书的。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她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先生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她抢去。直到钱先生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而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至今印了70多次。

  杨绛先生的个性一如她的文笔,机智、俏皮,永远带着一份求知的好奇和讽世的幽默,这种品质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没有泯灭。她从干校回来,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文字朴实简白,最大的烦恼竟然只是没书读。她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杨绛先生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当年,她一进清华就同“二书”结缘:一为读书,二为“锺书”。在1995年钱锺书先生病重时,他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由此可见两人的无私与伟大。

  杨绛先生虽满腹才气,却极尽低调,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钱锺书先生逝世后,她一如既往,闭门谢客。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时,出版社打算大张旗鼓筹划作品研讨会,她却风趣含蓄地回绝了:“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还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此时的读书之乐,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她生命的能量,成就了她生命的价值。

  杨绛先生至今仍笔耕不辍。在把钱锺书先生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92岁时她写了散文集《我们仨》,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时隔4年,96岁高龄的她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以此呼应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可以说是献给相濡以沫六十余载的丈夫的祭奠。而今年又整理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据说前后要出42本,由此可知她与丈夫情深意切。

  今天,即将走过103年人生岁月的杨绛先生,愈加通透。她说:“时间在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像她这种经历过人世沧桑的人,写的东西皆从容淡定,分量满满。让我们对这位才华横溢、热爱生活的老人,说声“生日快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