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贴心”的精神对话(罗振亚)

——读《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5日09:40 来源:人民日报 罗振亚
  书中插画:常沙娜作品《雷神引高能》  书中插画:常沙娜作品《雷神引高能》

  从传承人类思想文明的向度上说,每位文化长者都堪称一座坚实的“桥梁”,一片有待打开的丰富的精神家园。在这点共识下,近年来有关文化长者的书籍陆续面世,日受欢迎。其中,王国平的《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色独具。

  异于一般的访谈作品,《纵使负累也轻盈》不去拔高书写对象,没有对其人生做面面俱到的恢复,而是尽量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之“场域”中,将光环耀眼的名人普通化,捕捉最能决定他们命运或折射他们个性的事件、细节加以表现。

  如面对实验语音学奠基人吴宗济,作者梳理了他从行将夭折的婴孩成长为学术大家的坎坷经历,同时,通过四位语音学大师的综合塑造等事实的叙述,使吴宗济的学术高度、人生宽度的根源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不宣自明;而“啤酒不算酒”的理论、收藏“猫头鹰”的爱好和身患肠癌后却告诉医生“裤腰带以上的部分归我管”等高度个性化的话语,就把他幽默好玩儿、凡事举重若轻的潇洒性格渲染得酣畅淋漓。而在书写为红色历史影像“站岗”的摄影家顾棣时,则紧紧抓住1944年由摄影记者沙飞把作为儿童团长的他引入摄影艺术大门的人生节点,渐次描述他如何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裳”,用镜头将无数珍贵的军事历史场景瞬间激活,以及梳理中国战争摄影底片的工作细节,自然彰显出他“红”的人生底色和平凡而伟大的敦厚品格,真切可信。正由于作者善于抓住人物个性、历史的“异”处,才使十三位文化长者在他笔下风采缤纷,各臻其态。

  文化访谈最忌“一边倒”,沦为主角一个人滔滔不绝的在场言说,或生平事迹的变相演绎,采访者“我”则蜷缩一旁,仅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本书由于有作者的积极互动,避免了这种倾斜,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为文化名人“立心”的境地。

  一方面,作者以体贴的精神立场,走进了文化老人丰富、复杂的灵魂深处,众多有关历史、文化、艺术、人生等的精警感悟和看法,也自然从他们口中缓缓道出,对后来者的心智构成一种启迪。如大胆嫁接生理科学与脸谱研究的京剧名宿刘曾复,他谈及京剧时的一句话“只有红花没有绿叶戏是唱不成的……一个光杆‘主角’没法唱”,即是他淡泊谦逊品性的写照。再如自谦而淡定的“漫画家”李滨声,一生坚持“画真正有讽有刺的画”,他面对当下艺术现状提出“打假是时代的需要”,内心那种深重的无奈和焦虑,体现了他的艺术良知和责任意识,也应引起社会的广泛警醒,耐人寻味。

  另一方面,创作主体的介入,敦促《纵使负累也轻盈》不再像以往很多访谈那样,只做仰视的肯定和赞美,而是和访谈对象之间构成平等、真诚的精神交流。如写到中国电化教育开拓者南国农六十岁才开始“创业”时,作者禁不住替他感慨“面前要走的路有多崎岖,有多长。而面对新生事物,有些人难免头脑过热……”它对当事者设身处地的前途猜想,悲凉而顽韧的心境揣摩,体现了一个文化人对另一个文化人的精神诠释和理解。

  访谈类的文章在结构上基本上都采用问答式,这种写法好处是清晰,但同时也刻板机械、沉闷无趣。《纵使负累也轻盈》努力打破窠臼,在如何写得“活”上做文章。叙述过程中运笔衔接随意自然,利落跳脱,特别讲究趣味性。如写到漫画家李滨声六岁上小学时因为腹中有点墨水好“甩词”、结果弄巧成拙那个细节,包袱抖得恰到好处,令人忍俊不禁。文字更在常规访谈要求的简净之外,多了一份灵动和形象。如“一支圆珠笔应该‘受伤不轻’,缠上了纱布,依然坚持在岗”这样的叙述,风趣而耐咀嚼。该书也将促发人们两点思考:一是访谈、传记写作应该“戴着镣铐跳舞”,在真实和想象之间自由地创造;二是它在剪裁材料方面张弛有度的成功实践证明,处理好作者和书写对象、材料的关系及其出入距离,乃是访谈、传记写作艺术生命的支撑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