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化的“偶遇”还是商业的“艳遇”(左岸)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4日10:2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左岸

  【事件】 湖南凤凰古城举办“偶遇节”,主办方称其原型是湘西苗族民俗“边边场”

  污损传统习俗的宣传当制止

  【观点一】用貌似有据可循的“文化溯源”为商业利益开路,其受批评可以想见

  湖南凤凰古城举办“偶遇节” ,活动尚未开始,网络“口水战”就已拉开:批评者斥之为“艳遇节” ,认为“偶遇显然就是在找艳遇” 。支持者则表示喜欢那种不期而遇的浪漫,认为批评方过于保守。

  在媒体的报道里,主办方声称偶遇节是将湘西苗族特有的民俗活动“边边场”进行了商业化包装。该节是否以“边边场”为原型,又在多大程度上抵达了这一传统习俗的精神气质,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边边场” 。

  “边边场”是湘西苗家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方式,过去在赶场或节日时,若小伙子看中心上人,就可以拉一下她的衣袖,或在路上假装无意地轻轻撞她一下。这一习俗有其特定的文化心理背景,体现了在漫长的风俗演进过程中苗族同胞的淳朴天性和对恋爱自由的美好追求。它是经过长期的共同的生活积累最终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刻意,更没有该活动宣传词所言的“邂逅一个人,艳遇一座城” 。

  快节奏的生活让“偶遇”到“相知”变得困难,这可能是偶遇节搭建节会平台的切入点,其促进旅游的商业诉求不难理解。倘若真如主办方声称的,偶遇节的原型是“边边场” ,这场“口水战”倒不妨看成是传统风俗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痛痒,建设性的讨论也可以为激活传统文化、完善节会平台提供帮助。但目前看来,主办方宣传之露骨和恶俗,离其原型习俗相去甚远甚至有所玷污,更毋论保持其文化精神的延续性和传统习俗的完整性了。

  在各地热衷于举办各种“节日”的当下,支持和反对的口角遭遇并不新鲜,也十分正常。所谓移风易俗,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延续或激活过去曾经存在的美好,恰恰说明人们始终保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缺乏真诚和文化认识的刻意包装,用貌似有据可循的“文化溯源”为商业利益开路,其受批评可以想见。

  偶遇和艳遇,一个充满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轻盈浪漫,一个却是“昨宵欢臂上,应惹领边香”的重浊糜腐。气质决然不同的两个词,很容易“打擦边球” ,很容易“夹带私货” 。若打着习俗的幌子污损传统文化、败坏社会风气,则人人得而斥之,必当严厉制止。

  (关戈)

  民俗活动商业化包装应适度

  【观点二】一些地方为了满足商业化的需要,并没有对民俗活动进行正确解读,造成了其庸俗化 

  针对湖南凤凰古城的“偶遇节”打出的“邂逅一个人,艳遇一座城”活动主题,有网友直斥“太恶俗了” 。主办方则解释说这个所谓的“偶遇节”是将民俗活动湘西苗族“边边场”进行商业化包装后的产物。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多地成为现代社会各种形式的文化消费资源,比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风情表演、民俗产品销售、民俗节日商业利用等等。

  将民俗活动进行商业化包装,直接好处是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对改善当地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遗憾的是,一些开发商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往往不顾民俗资源的文化属性,不重视当地文化结构,急功近利,掠夺性、毁灭性地开发利用民俗资源,不仅破坏了民俗文化的纯洁性、原生性,而且伤害了一方百姓的自尊心。最终导致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比如,一些地方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妇女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涌入,当地妇女特别是青年一代,多改穿现代服饰,日常生活中穿传统服饰的已寥寥无几。此外,不少地区民俗资源的开发,通过文化场景浅陋模仿人为地再造民俗节目,导致民俗活动丧失本味,其固有的美好消失殆尽,完全成了赚钱的手段。

  在一些地方的旅游开发中,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一些民俗活动不按原有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是因旅游需求随时随地随意进行。比如有一些民俗活动被商业化后不分节令反复开展,让过去用于男女之间表情达意的活动变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全民娱乐。在带来就业机会与旅游收入的同时,让原本纯朴的民俗活动成为商业化的旅游表演,其后果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日渐消弭。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地方为了满足商业化的需要,并没有对民俗活动进行正确解读,只是从中截取一些表面性的片断,甚至大肆张扬某些民俗活动中低级、封建、落后的一面,结果造成了民俗活动的庸俗化。

  借助民俗活动发展旅游经济,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前提是要先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根据当地资源、社会与文化的承载力来对民俗活动进行适度的商业开发。民俗的产生和形成来源于人民生活,商业开发不是民俗存在的目的,但凡违背民俗文化自身规律的商业开发,都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民俗的商业利用,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注重民俗产品的文化内涵,把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使民俗资源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并带来长久的效益。(左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